2006年12月《焦作广播电视报》先后刊登了《王堡神枪》、《王堡神枪有传人》两篇文章,弘扬博爱县的传统武术王堡枪。博爱县王堡枪研究会(筹备)的许多同志读了感到很高兴。高兴之余,嘱托笔者写篇文章对其中错讹之处进行补正。
从两篇文章的引文来看,作者海哗先生接触到的《王堡枪谱》很可能是一部经过纂改过的枪谱。理由如下:
一、王仲锦是王堡王家第四代传人的问题。《王堡枪谱》一文援引《王氏枪谱》序说:“王仲锦是王氏家族迁居怀庆后的第四代传人......”王堡王氏是明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迁居而来的,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7年)董秉乾传授枪法,至少180年,王氏家族仅传四代人,于常理不合。据王仲锦的后人王景略说:王仲锦并不是王氏第四代。王仲锦是王氏新坟的第四世,王氏老坟还有四、五世先祖。由此看来王仲锦应是王氏第八或者第九世祖,其出生的年代应是明万历或明天启年间。所以枪谱中说他是“明末清初人”才是正确的。
二、董秉乾的籍贯和出生年代问题。《王堡神枪》一文说:“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7年),董秉乾......老人之北来也,怀绝技即六合神枪,授业于王仲锦......董先生年老病故,葬村东南隅。”《王堡神枪有传人》一文又说:“明嘉靖年间南阳荆门人董秉乾在博爱(应为河内)王堡村传枪法于王氏四世祖王仲锦,清乾隆五十二岁次丁未,王安民作《王堡枪源流序》......”第一段文字引自《王堡枪谱》中的《枪法绎述论》一文,第二段引自于《王堡枪源流考》,而这两段文字的矛盾处很多。
王仲锦的后裔王景略说:“民国初年,武林中出现了一股附会张三丰之风。为了附会张三丰,清嘉庆年间出生、道光年贡生王者玉的后代中有人假借王者玉的名义编写了《王堡枪源流考》一文,并将武陟小董人董秉乾编造为楚南荆门人。”王景略还向笔者提供了清乾隆五十二年王安民编著的《王堡枪谱》,此谱是王氏的内传谱。在王安民所写的《王堡枪源流考》中,对董秉乾的籍贯和生存年代作了确切的记载:“王堡枪始传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季授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臣(明万历八年),享年九旬有九而卒(即清康熙二十八年),后葬于王堡村东南隅道士坟茔。今墓尚存......”该文还将王堡王氏与唐村李氏的关系以及王仲锦向董秉乾学习枪法的经过作了详细说明:“仲锦公与唐村李氏乃亲缘,常往返唐村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曾拜师于博公道长及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仲锦公与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客留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随传绝技于公。”到了清乾隆年间,王仲锦的曾孙王安民等,“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由此可见,董秉乾系明万历至清康熙时期人,原籍武陟小董乡,并非嘉靖年间的楚南荆门人。
三、王堡枪是否由杨家六合枪发展而来的问题。王堡枪的步法用行家话说叫丁不丁、八不八,执枪方法为前手阳、后手阴,持枪方法是执枪于肋,藏头于枪,所谓“王堡枪没门”就是从这里说起的。王堡枪的这些独门绝技是其他任何门派所没有的。由此,可以说明王堡枪与杨家六合枪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
笔者期待着更多的知情者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进一步证明王堡枪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