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流派采风 > 六合拳铸武魂香—记中国武术七段李洳波(正文)

六合拳铸武魂香—记中国武术七段李洳波

2008-09-08   网络
  
  每天早晨四点钟,市区沙北沙河畔的一片水杉林里,都有一位身着白色练功服的老人在聚精会神地练习心意六合拳。只见他起势如虎扑,落势如鹰捉,敏捷似豹奔,拳法灵活刚猛,势不可挡。

  这位老人就是市武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武术七段李洳波先生。

  李洳波今年58岁,从13岁起就跟随全国武协荣誉委员、心意六合拳名家吕瑞芳练习心意六合拳。为博采众长,数十年来,李洳波足迹踏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遍访名师高手,切磋技艺,赢得了武术界的普遍好评。数十年来,他不仅多次参加过全市、全省及全国的各类武术大赛,获得过多种奖项,还被多种武术比赛聘请为裁判长、评委会委员,被世界武术研究学会聘为名誉会长,更重要的是他致力于心意六合拳这一武术文化的传承工作,广泛吸收学生和弟子,把心意六合拳发扬光大。
    
  相传心意六合拳是宋代岳飞所创,具有刚猛、狠毒,长于格斗搏击的实战特点。这不仅使后来的金、元统治者如惧悬剑,严禁民间教习,也使历代心意六合拳的传人在招徒传艺时慎而又慎,惟恐传于不逞之徒,成其肇祸之端,故心意六合拳种有“宁可失传,不可乱传”之说。为打破这种封闭局面,李洳波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全国各地武术界重要人物之间,最终赢得了国内心意六合拳各支派传人的理解和支持。1999年12月,在李洳波的召集下,来自江西、江苏、安徽、北京和东北等地的50多位心意六合拳不同师承分支的传人,汇聚在漯河举行了全国第一届心意六合拳研讨会,共商重振心意六合拳雄威大计。各地心意六合拳传承者一致认为,必须打破封闭保守的局面,在重视武德,严格择徒的原则下,要大力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心意六合拳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集健身、养生、技击为一体的群众性的健身运动项目。弘扬心意六合拳武术精髓,继承传统文化是心意六合拳传承者们的一项光荣使命。2000年8月,在市体育局、武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首届心意六合拳交流大会在漯河举行,来自全国的心意六合拳爱好者多达400名,有许多人虽然没有接到邀请,也闻讯而至。更有数名心意六合拳爱好者自国外不远万里赴盛会。会议参加人员之多、之广,以及与会者热情之高,大出组织者意料。会上,代表们进行了表演,互相观摩切磋,了解了各地心意六合拳发展传播的情况,使心意六合拳成为继太极拳、少林拳之后河南的又一大名拳拳种,形成了“全国心意拳看河南,河南心意拳看漯河”的格局。2006年,弘扬心意六合拳文化的提案被提交市“两代会”并获得通过,使许慎文化和心意六合拳文化成为漯河“一文一武”的两张城市名片。

  随着传统武术文化日益受到国家重视,人民体育出版社开展了“中华传统武术展现工程”活动,李洳波作为全国心意六合拳的代表人物,应邀参加了演练和讲解,心意把、四把捶、十大真形、六合刀等心意六合拳武术内容被制作成一套四碟影像资料,在国内外公开发行。针对心意六合拳长期处于封闭保守状态,许多拳师都是言传身授,没有整理过系统拳谱的实际情况,李洳波历时数月,写出了长达24万字、图文并茂的《心意六合拳》专著,被列入《国术丛书》在全国发行,填补了心意六合拳没有文字资料的空白,为广大心意六合拳爱好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教材。

  十几年来,李洳波的足迹遍布河北、安徽、四川、湖北、广东、广西、新疆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授徒数百人。凡入他门下的徒弟,都要起誓遵守“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勤学苦练,不图虚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文明礼貌,诚恳待人;遵纪守法,见义勇为”的门规师训。李洳波不仅传授武艺,更传授武术文化精神。他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互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古典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最具生命力、最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得和平之理,会和平之情,顺成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深得心意六合拳三昧的李洳波时常教导弟子们,学了功夫不要到处炫耀,更不能乱欺负人。学拳是为了健身与防身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来打人,不要以为自己学了拳就了不起,切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心意拳动作简单,没有整套的套路,都是单式练习,每一个动作为一把,不论年龄老幼、场地大小都可盘练。不论练功还是健身,今天学一个动作,今天就可以练习。年轻人练拳,可快如闪电,动如炮崩,活动量很大;老年人健身可慢如抽丝,细心品味,以心行气,以气动身,意念支配动作,周身协调配合,修心养性,并且越练越有味,越品味越足,使你专心练拳而忘掉一切。”谈起心意六合拳的健身功用,李洳波说。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366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