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流派采风 > 有关太极拳内在境界的文化梳理(正文)

有关太极拳内在境界的文化梳理

2008-09-08   taiji.net.cn
  

  太极拳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由于它历史悠久,学练者从多,从而在传达室承过程中不断分化,形成了枝繁叶茂的局面。

  以前人们只知道有24式、37式、42式、88式、太极拳,后来,传统的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太极拳还有更丰富的内容:螳螂太极拳、无限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循经太极拳、岷山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开合太极拳、三世七、四维太极拳、闾山道家太极拳、邋遢派太极拳、益寿太极拳、张三丰太极拳、静功太极拳、自然门太极拳、原地太极拳、两仪拳、东岳太极拳、武当太极拳、先天太极拳、开极太极拳、三星太极拳、四合一太极拳、九宫太极拳、原地太极拳等等,这些太极拳有的来自历史悠久的传统,有的则源自个的新感悟。比如,养生太极拳的编创者是北就体育大学的退休教授张广德;东岳太极拳的创编者是北京体育大学的门惠丰教授;循经太极拳的创编者是民间武术家李兆生;三星太极拳的编创人是退役武术运动员李晖。如此之多的太极拳,真让人无所适从了。

  仅仅把太极拳当成简简单单的健身方法也就罢了。但是,由于传说中太极拳的内在境界太吸引人了,所以,热爱太极拳的人士还是愿意用一生的时光来追求它、来理解它、来觉悟它。但是,在说法各异的太极拳之门派的海洋中,有许多我始终理解不了太极拳的奥妙及丰富的内涵,总感觉太极拳所说的“耄耋能御众”、“四两拨千斤”、“阶及神明”等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其实,并不是现在的太极拳赶不上前人,而是历史原因,其真谛不被外人所知罢了,如果理不出太极拳内在的规律,太极拳所应该达到的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甚至有的人练了许多年的太极拳,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喟然发出“太极拳不过如此”的感慨。

  内里乾坤 悟真不易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拳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其传,就算练一辈子,也是瞎捣鬼,那就不止十年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学拳而不得真髂的现象呢?第一,前辈们藏私,其秘密的东西很少公开披露;第二,前辈们怕初学者不得要领走入岐途,比如出现“神不役气‘的现象;第三,前辈们不希望太极拳降为与人一争长短的技艺,因为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早就说过”太极拳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节之末也“。第四,对太极拳理论和思维方式不习惯或者说自身没建立起太极拳的思维方式。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影响了太极拳真谛的普及,那就是由于太极拳是以内功心法为载体的修道学说,其内在的感觉和行为方式,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因为,太极拳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平常人的完全是两个概念。

  有一位老先生,老师过世了几年以后,才突然悟到太极拳的奥妙所在,比如,老师为什么不用力能把自己弹发出去。原来,当年自己过多追求姿势的优美和动作规范,对内在的神意气从来滑琢磨过,老师也说不清。现在,这位老先生与人揉手,手轻轻粘着对方任何一个部位,眼睛往对方身后一看,对方就弹跳出去了。原来,太极拳揉手竟是如此的简单!然而,现在跟他学拳的年轻人,也开始琢磨不明白太极的机理了。这些年轻人试图用西方的现代科学的词汇来诠释太极拳的内涵,但是尽管分析的头头是道,却连基本的“放松”也做不到。难道一代代痴心于太极拳的人,必须到了老的时候才能接近太极拳的真谛吗?有没有一个比较快的途径,使我们尽早一些地把握太极拳原奥妙呢?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362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