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体育场柔力球爱好者合影
柔力球爱好者在辛苦排练
李应芳老师表演柔力球
一副类似网球和羽毛球拍的特制球拍,一只彩色的小皮球,就可以演绎出一段完整连贯、刚柔并济、意蕴悠长的太极“球操”。没有网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架网相隔、持拍对打的凌厉,却完美地将“太极”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巧击蛮,以小胜大,和平圆满的战略思想与音乐、舞蹈等现代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看似柔和顺滑、轻松自如的动作,却在每一次收力、发力、接球、送球过程中修炼着运动者的心理和体力。这就是近年来在国内很多城市兴起的一项太极化球类运动——太极柔力球。
太极柔力球之风也吹入了淮楚大地,在淮安,有这么一群太极柔力球爱好者,她们正用自身的精彩表演向淮安社会展示太极柔力球的魅力风采,也渴望通过太极柔力球对她们身体和生活的改变吸引更多的淮安人走进这小小太极球里的别样“洞天”。
她为淮安柔力球发展埋下“种子”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运河广场的西南一隅,总能见到一群手持球拍,闻乐起舞的身影。其中一个领头的女子,动作最是潇洒飘逸,和着音乐节拍,她看似小巧的身形却舞动出了长河落日、大浪淘沙般的磅礴气势。她们是一群太极柔力球爱好者,而她,那位领头的女子,就是淮安太极柔力球发展的第一粒“种子”——李应芳。
2008年7月,李应芳在大运河广场开设了市区第一个专门教练太极柔力球的报名点,免费教大伙儿练习柔力球。当时的淮安,知道并了解太极柔力球的人很少,虽然也有少数柔力球爱好者,但没有形成“大气候”,大多是各玩各的。开设报名点之前,李应芳在市区的大街小巷转了个遍,就没有发现室外打柔力球的人,于是,她产生了自己的想法,“柔力球这么好的运动方式,怎么到了淮安就推广不开了呢?实在太可惜!”
说是报名点,其实就是李应芳自己加上一台音乐播放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柔力球表演吸引报名者。为了增加点人气,李应芳硬是拉上刚刚考上大学的女儿充当她的第一名学生。女儿本就是学舞蹈出身,很快就打得有模有样。李应芳的计策立竿见影,第二天就有人报名了。如今,四年下来,李应芳的太极柔力球培训点如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前前后后共教授了200多名学员。有的队员学会后分散到别处,将柔力球在淮安播撒开来。
李应芳自己又是如何与太极柔力球结缘的呢?说起来也是因为她的女儿。在淮开设柔力球教练点之前,李应芳一直在南京做女儿的“陪读”。有一次,女儿不小心摔伤了腿,更需要李应芳的照顾。可是,在父母家中排行老小的李应芳自己的身体素质也一直不好,她想:“一定要让自己的身体好起来!不然怎么照顾孩子!”
如何提高身体素质?李应芳一直坚信“生命在于运动”。当时,南京的街头锻炼活动已经非常盛行,李应芳利用空余时间到公园学着别人习扇练剑。没想到,她在运动方面竟颇有天赋,很快便超过了别人。有一天,李应芳突然看到一位老师傅在打柔力球,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心想:“这个我一定要学!”于是,她拜了一位“师父”,从头学起。
一接触柔力球,李应芳简直就“痴迷”了,扇子、剑之类的运动都不再热衷。跟师傅学会了“规定套路第一套”后,李应芳自己又在网上找到了第二、三套进行练习。“第三套是个‘坎’。”李应芳说,“柔力球是个很讲究技巧的运动,基本技巧学会后,到了第三套就开始难了,但硬着头皮学完第三套后,就感觉豁然开朗,一发不可收拾!”
2008年,李应芳的女儿考上了大学,李应芳的“陪读”生涯也就此结束。她从南京购买了10副柔力球拍,回家后挨个送给了亲戚朋友,发动他们一起来打柔力球。
柔力球改变了她们的生活
58岁的金驹和56岁的马晓妍都是李应芳一手带出来的“学生”。她们对柔力球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经历。
两年之前的马晓妍喜欢打麻将,患有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病等多种疾病,严重的时候膝盖都蹲不下来。可小小的柔力球运动让她在短短两年内恢复神速,现在的身体“好得不得了!”
那是2010年9月4日的晚上,马晓妍一个人到大运河广场散步,偶然间看见李应芳的队员正在练习太极柔力球。当时,金驹的一招优美姿势一下子牢牢抓住了马晓妍的目光。她又观察了一会儿,注意到这项运动不仅非常具有观赏性,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论是四肢、脖颈还是大脑、眼睛都能锻炼到,还有助于训练协调能力。
被深深吸引的马晓妍当场下定决心要学。一年时间,马晓妍就将别人两三年才能学到的内容全部掌握了,她甚至还用自己的理解,将柔力球和广场舞结合起来,自己编制柔力球操。
两年过去了,马晓妍对柔力球的痴迷有增无减,柔力球已经成了她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只要有新套路出来,她就对着网络视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琢磨;每天都期盼着晚上和队员们一起切磋柔力球技巧;晚上9点大家都结束练习回家了,马晓妍仍然一个人坚持练到10点。
两年里她打坏了1副球拍,放坏了2个MP4,家里还有一台50几寸的大电视专门供她学习柔力球……“柔力球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改变了我的生活。”马晓妍说。
算起来,金驹才是李应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学生。她与李应芳曾是夜高中同学,相识已近30年了。2008年,李应芳回淮开设柔力球教练点时,第一个打电话给金驹,邀请她前来“助阵”。“我记得当时她说‘想把我在南京学到的一项特别好的运动在淮安推广’。”
大运河广场教练点开设后的第二天,金驹就去了。她发现,柔力球与普通的扇、剑不同,球是活的,是项“技术活”,而且柔力球没有场地限制,哪怕自己哼上一段音乐就能玩。
仅仅打了一个暑假,金驹就对柔力球痴迷得不得了。
金驹说,柔力球还有另一份特殊意义。“我们会组队参加一些比赛和公益表演。例如,去年、今年参加第一、二届‘百万妇女迎省运健身大展示’分获二、三等奖;在‘自闭症者日’进行公益表演;教残疾朋友学习‘轮椅柔力球’等等”。
期望引爆柔力球“全民运动”
说起目前最大的愿望,李应芳和不少队员都表示,希望更多的朋友爱上柔力球,加入到练习柔力球的队伍中来,“柔力球并不是老年人的‘养老’运动,年轻人打起来更漂亮!”
李应芳说,其它城市早就掀起了柔力球高潮,可淮安就是迟迟不见大动静。
今年6月初,李应芳得到了一个去北京交流学习柔力球的机会。她了解到,在一些大城市,不仅市直机关的工作人员被组织起来练习柔力球,就连学校都将柔力球作为一项体育课程推广。
“具体来说,迎、引、抛是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三大要素。运动者手持一种特制的拍子,拍框内有一个能起缓冲作用、带风孔的橡胶软面,然后通过用弧形引化的方法将球抛来抛去。既可以单人独练也可以二人对抛或几个人互传或隔网竞技。柔力球对整日伏案工作和学习的人最有健身效果,可以治疗肩周炎、缓解颈椎疼痛,对人体关节很有好处。”李应芳说。
不过,她也坦言,学习柔力球有一定难度,练习者尤其是初学者要有毅力,而且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将基本功练熟练透,每个动作做到位,否则还是起不到锻炼的目的。对此,金驹也总结了一点入门“诀窍”:“你准备好捡1000次的球,每次捡球也是锻炼,捡完你就学会了。”
一个多星期前,一封寄自香港的“战帖”让李应芳热血沸腾。这是“祝福杯”2013年第11届香港国际武术节的邀请函。文中,主办方邀请李应芳携柔力球团队于2013年4月赴港参赛。
虽然跃跃欲试,但李应芳仍有担忧,“这是展示我们淮安柔力球风采的好机会,但现在我的团队里以上班族居多,出去比赛时间上可能是个问题。”为此,李应芳迫切地希望,更多时间较为充裕的市民能够报名练习柔力球,锻炼自身的同时,也将淮安柔力球的风采打出去。(何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