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5年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中,杨式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先生口述了太极拳十点要领,这些要领成为指导近代太极拳技术的重要规范。杨登甫先生论述的《太极拳术十要》内容是:(一)虚灵顶劲,(二)含胸拔背,(三)松腰,(四)分虚实,(五)沉肩坠时,(六)用意不用力,(七)上下相随,(八)内外相合,(九)相连不断,(十)动中求静。我在太极拳教学中,对《太极拳术十要》有以下认识,希望与各位老师和拳友交流。
1、要提神贯顶,不要萎靡不振
杨澄甫把太极拳称作“柔中寓刚、棉呈藏针的艺术”。太极拳要求柔而不软,沉而不僵,处处有掤劲。掤劲就是周身舒展饱满,由内向外膨展的内劲。头颈虚灵上顶不仅是掤劲的重要环节,也是提起精神、气势充盈的体现。“虚灵顶劲“可以使动作轻灵,姿势端正,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正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所以我们打太极拳时要保持头颈正直,提神贯顶,切不可头颈松弛,老态病容,萎靡不振。
2、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
太极拳是一项松静柔缓的武术运动。“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紧张用拙力,生硬拼博。在武术运动中有的拳种明快有力,比如长拳要求挺胸收腹,顺肩直臂,表现出劲力刚猛快速、放长击远的特点。而太极拳却要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表现劲力随曲就伸、松顺柔化的特点。所以我们打太极拳要松柔沉稳,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开大合。如果说长拳美在刚健挺拔,太极拳则美在松柔安逸。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
“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证。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我们常见一些初学者打拳时腰胯紧张,出现弓步时前倾,后坐时仰身,转身时左右歪斜等现象。《拳论》指出,“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其病多在腰腿”。能做到松腰、落胯、屈腿,就会保持端正的身型。要做到松腰落胯、屈腿收臀.需要加强桩步训练,增强下肢力量。如果暂时两腿力量不够,不妨姿势放高一点,不要勉强蹲得过低,以免力不从心,腰胯紧张,上体歪扭。
4、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
太极拳要求步法轻灵平稳,迈步如猫行。为此杨澄甫告诫人们,行步时把重心放在一条腿上,以实腿支撑,另一条虚腿才能转动轻灵,否则就会“上步重滞,自立不稳”。我们常见一些人打拳步法匆忙,蹬地而起,砸地而落,或是拖泥带水,步履沉重,这大多是因为重心掌控不好,两腿虚实不分造成的。这里我们也要提醒,有的人在步法中“翻靴亮底”,脚高抬高举不敢落地,或者抬脚画圈不直接落地,以为是分清虚实,实际上这是拖泥带水的另一种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