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太极而生
—记宁波市武协傅钟文拳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志远
王志远老师,浙江省宁波市人,毕业于浙江大学,高级工程师。七岁开始习武,师承王宝燮(保还)、徐德成(上海精武会霍元甲第三代弟子)、沈寿、傅钟文、赵安洲等宗师学习太极拳、征南派内家拳、八卦掌、蛇拳、迷踪拳、弹腿等内外家拳术。他牢记恩师的教诲,坚持“勤、恒、礼、诚”,几十年如一日追随诸恩师左右。八十高龄的沈寿老师称赞他:“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言承诺,终生相随,这一些你都做到了,真的很不容易。”正因为他尊师重道,故深得诸恩师厚爱器重,精心亲授太极五功,征南派内家拳及八卦掌等绝技,成为诸恩师的衣钵传人。
王老师生而颖悟,体格清健,性情怡和,沉静稳重且又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淡泊,耐得住辛苦。早年去上海跟随傅钟文宗师学拳,住的是浴室和防空洞。每天等到晚上十一点后才能休息。晚上虽然睡不好,但早上仍然三点多钟起床。从住处到练功的地方有三至四站路程,他是一路打着搂膝拗步第一个来到练功场地。他为了学武每天起早摸黑,无论寒冬、酷暑,风雨无阻,晨昏无间,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四个小时以上的习练,终练成一身功夫,拳、剑、刀、杆、(枪)、推手及散手无所不精,并赢得“拳痴”和“绵王”的称号。痴迷到何等程度?新婚之日,他仍四点钟起床去公园打拳。夫人待产进产房,他又去打拳,待他回来,女儿已经出世。太太“记恨”他一辈子。宁波武术界莫不知有拳痴王志远者。王老师早年就代师授拳,他对拳的一招一势教学极其认真,从不含糊,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在九十年代初就培养了一支太极拳冠军队伍。除了刻苦习武,他心勤笔健每天坚持写作外,坚持教育工作。一次王老师在一个小时的教学时间里,连续去了三次洗手间,学生们好奇地问:“王老师您今天怎么了?”他才说:“昨晚起肚子就不好,到现在一直未止过。”学生们让他马上去医院,他却仍然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把课上完;又有一次,王老师在教拳时不停地问学生时间,大家很纳闷,“老师是否有事要回家?”就问他,王老师才同大家说:我身体不好住院了,今天是从医院偷跑出来的,但必须在医生查病房前赶回医院去。学生们听了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大家常常问王老师您每天这么辛苦,义务教学几十年为了什么?王老师平静地说:“不求闻达,只求耘耕”。在2006年冬天的某一天,凛冽的寒风伴着鹅毛大雪,没有几个学生来场子里学拳。大家全身哆嗦着躲在公园的亭子里议论着,“今天这样的天气王老师肯定不会再来了”,气温越来越低,雪也越下越大,大家都准备回家了。这时远处雪地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艰难地向大家走来。这位白发老人就是王老师,在这种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还要想着来教学,是谁叫他这样做?这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使他有这样的毅力?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是遵循先师的嘱托;是对学生教学的敬业;是对中华太极的执着。学生们奔向雪地,护拥着他、搀扶着他,无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王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这种事例不胜枚举。全国太极名家无数,像王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一个节假日,没有一个星期天,每天坚持练功、教学、写作十个小时,可以说全国绝无仅有。香港、日本的拳友把他“惊为天人”,傅钟文老师曾誉其为“太极奇才”;沈寿老师誉其为“青天一鹤”;傅家后人称“爷爷有这样一位徒弟,是我们爷爷的福气。”《武当》总编刘洪耀老师对王老师的评价是:“生为太极而生,历尽坎坷太极魂,深厚的功底,执着的精神,聪慧的智商,高尚的品德,又幸遇明师得真传。”
为了太极王老师几十年闯荡江湖,经过了千磨万击,经受了种种磨难,“德高遭人谤,艺高受人毁,真士焉可得,面目已全非。”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太极他受了多大的委屈,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又从他的《书剑情怀》“长剑纵横刃未衰,浪迹浮萍志不坠。甘苦铸就人生碑,勤恒礼诚永相随。含英咀华残灯泪,我醒我寐天际会。非我颠狂非我醉,松柏终凌细草辈。”的诗中我们可看出他崇高的太极志向。他拳艺高超,知识渊博,为人耿直,一身正气,无论前面的道路有多么曲折,他从不退缩,不屈服于邪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始终坚持真理,追求太极真谛,无怨无悔。他的这种崇高品质和对太极的执着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