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资讯太极流派太极视频太极理论太极人物协会组织太极养生培训信息图说太极名家专栏战略合作电子政务太极社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专栏 » 太极拳 » 正文

感受恩师陈冲拳架之中正

阅读:18962015-12-05  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编辑:*
核心提示:   我是一名陈氏太极拳爱好者,由于条件所限,数年来主要从网上学习。直到两年前在长沙幸遇师兄丰钒,发我三次,惊心动魄中,我


     我是一名陈氏太极拳爱好者,由于条件所限,数年来主要从网上学习。直到两年前在长沙幸遇师兄丰钒,发我三次,惊心动魄中,我才意识到我之前所习拳架,怎一个烂字了得。由于相聚时间不多,且练拳容易改拳难,他只能帮我初步更改拳架,并赠我教拳光盘,让我回去勤练深悟。至今年暑期,师兄丰钒又引荐我去太极发源地陈家沟,得恩师陈冲先生亲自教诲,授我缠丝法,并帮我正拳架。由于我临时有事不得已急需离开,前后学拳时间总计不足一百分钟。致使恩师只能正我前面半套拳架,后半套只匆匆看过一遍,对此我至今引为憾事,然收效之大却让我惊叹不已,兴之所至,曾作诗以赞恩师:“大道至简陈冲拳,中正无偏精准缠。恰到好处运临界,理精法密听自然。”

     至今记得,短短数分钟的身法校正之后,便觉一身舒畅,劲力直沉到脚;几个缠丝做完,便觉脚下虚实分明,劲气上达指肚;半套拳架纠正下来,便觉初通大意,心中豁然。更不可思议者,回家练至二十余日时,忽觉筋骨相合,整劲渐出;又过一周,感到左臂筋膜鼓胀,似欲腾起;练至五十余日时,忽感心落入丹田,脚下有粘地紧吸之感;再过一周,身中好似气充球体,并悟轻沉兼备之理;练至八十余日时,呼吸与动作配合便相对自然,并领略到精准缠丝之要义;练至大约百日之时,忽然感到两手之掤劲明显,发劲较为干脆。之后微信恩师,汇报所得,恩师又授我五个字,静正松掤缠,从此心中不再困惑,只老老实实勤练深悟恩师拳架,积柔成刚,静待功成。真所谓苦练十年,不如明师一点。

     想起之前为学拳练拳所历艰辛、弯路和苦闷,不禁感慨万千。若无师兄丰钒之慨然引路,恩师陈冲先生之指点迷津,我还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到何时。

     虽然恩师教我时间很短,然大道至简,其拳架理精法密,教学卓然高妙,转眼让我迷途知返,收获可谓巨丰。特录其最紧要之“中正”二字,以铭师傅与师兄之恩德,兼飨同道学拳者。

1、中正与蓄气

     从恩师拳架里,我体悟到,一方面,练太极拳者若无内气,便如枯井之无水,只是机械之螺旋与杠杆的路子,已失内家拳之本旨。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内气,若无中正之身法,也只能流于养生气功、导引吐纳之类,又失武术之技击功能。拳论云,气宜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正有此意。

     数年前我初习太极拳大约一月有余,两掌心便能发放微弱之外气,偶尔还尝试为人消炎止痛,这足可以说明我是有一定内气的。但由于无中正之拳架,在技击上不但毫无用处,而且全身软弱无力,简直弱不禁风。这就如同,水有了,井却塌了,气有了,人却瘫了。

     但是,当我正式练恩师拳架之后,至二十余日时,忽觉筋骨相合,整劲渐出;又过一周,感到左臂筋膜鼓胀,似欲腾起。这和之前的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观我前后之差异,全在此“中正”二字的得失。

     记得恩师授我拳时,曾首先指出我的两个主要缺点,一是头容不正,二是口唇未闭。现在想来,前者正是要我将身法中正起来,后者正是要我时刻不泄气。

     如前所述,当我练至五十余日时,忽感重心落入丹田,脚下有粘地紧吸之感,再过一周,身中好似气充球体,并悟轻沉兼备之理;我想,此可谓,中正得而利蓄气,中气足而佐中正。

     所以,练拳需练中正之形,养中正之气,两者相辅相成,同属中正之内涵。

2、中正与松沉

     太极拳习练要求松静自然,劲力松沉到脚底,但很难做到,原因何在?记得恩师教我站预备式时,一边说着那些我早已烂熟于心,却始终做不到位的要领口诀,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塌腰,屈膝松胯,五趾抓地等,一边在我身上相应部位拿捏调整,使我的身法中正起来。静立片刻,我忽感丹田鼓胀,然后会阴跳动,又过一会儿,百会也跳动起来,并且肌肉松塌,浑身舒畅,两臂下坠,周身劲力似乎一下子松到了脚底,非常踏实沉稳。这就如同天平放稳,刀口立起,两侧托盘便平衡无阻滞,而自然下坠平稳。又如山体如剑,高耸入云,忽然发生泥石流,途中无阻碍,必然一泻到底。《郑子十三篇》云,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何挂在我身上。有了中正之架子,心意一松,肌肉自然会下坠而只牵不挂,沉肉又拉筋。恩师行不言之教,让我片刻体悟到,非中正无以安舒,非安舒无以松沉。身边很多人练拳伤膝,除去年迈功能退化或运动强度过大之外,我想,根本原因就在身法不够中正,而形成杠杆剪力作用于膝盖,如此必不能安舒,又如何能松沉到脚底呢。

     反过来,松沉又有利于中正。古语云,清轻者上升而为天,重浊者下降而为地。因为松沉,从劲力上可产生向上的撑,从气势上可以产生向上的轻。如此,便得撑沉对拉,而得形之中正,同时又得轻沉兼备,而得气之中正。可见,中正又有赖于松沉。

 3、中正与胯打

     当日,丰钒师兄之所以发我那三下,目的是让我明白脚下虚实要分清。他第一次将我骤然发出圈外,第二次将我骤然挒倒在地,第三次将我骤然发到对面的墙上然后哐当倒地,师兄的三次胯打,当真是惊心动魄,至今心有余悸。之后他便让我回家后多练开胯。这让我醒悟到脚下虚实不清而双重,与人较技必变转不灵。但老实说,我当时很担心,即使我做到开胯,即使我脚下虚实分明,我也没法做到骤然变转重心而发出胯打之劲来,因为,我的腰是散的,换句话说,足蹬胯打之劲,一到腰就断掉了。

     待到恩师教我单手缠丝时,我的胯已初步练开。恩师一边示范动作,一边教导我说,松胯,沉肩,坠肘,旋腕,移重心,转腰,肘领,吸气,打开……那一刻,我充分感受到脚下虚实分明的真实感,并且突然体会到,肩腰胯竟然连成一体,劲力从根到梢,正在自然而然地传递,贯穿!

     如前文所述,回家练至二十余日时,忽觉筋骨相合,整劲渐出。后来,我参悟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是,恩师拳架特别强调先移重心再转腰的练法。这样可有效地避免双重,并保证身法的中正,即时刻让肩胯通过塌腰而整合到一起。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开胯。开胯与塌腰相辅相成。如果开胯没有做到位,那么移重心时,必然扭腰而断劲,即有失中正;其关键技术是,先移重心再转腰。倘若转腰与移重心同时完成,势必使重心动荡较大,对于初学者来说,极易于破坏平衡,失去身法中正。很多人就因转腰与移重心同时练,失去中正而伤到了腰、膝等部位。《太极拳论》云,单重则随,双重则滞。这个可帮助参悟转腰时不移重心,即虚实分清的好处。《全力法》云,左右一面站,单臂克双攻。这个可帮助参悟移重心时不转腰,即虚实变换的好处。

     当然,以上仅指练法,因为虚实分明练至纯熟,转腰与移重心必然同时进行,所谓远拳近肘贴身靠,全在机势与分寸之间。当我习练恩师拳架,尤其是其缠丝法,大约百日之时,忽感到两臂掤劲明显,发劲较为干脆。我终于初步做到了师兄当日所展示的胯打神威。我的体会是,肩胯一开,掤劲上达,丹田一转,腰胯齐动,哪里还管谁先谁后,此非中正前提下的胯打又是什么!但是,劲达力点之时,正是身法中正之时,所谓动态中求平衡也,正是胯打的关键。我想,习练陈氏太极拳,这一点绝不能不明白。

     以上,是我的一点初浅体悟和认识,限于篇幅和水平,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学者批评斧正,我当及时改过,以免贻笑大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