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资讯太极流派太极视频太极理论太极人物协会组织太极养生培训信息图说太极名家专栏战略合作电子政务太极社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专栏 » 太极拳 » 正文

门外拾零

阅读:11912015-11-17  作者: 杨李梅  来源:转载编辑:*
核心提示:身心在中定与松空中感悟着、在规矩与妄动中求证着...... 练了几年的拳(不敢说太极两个字),一直在太极的门外徘徊而不自知,且自
 

      身心在中定与松空中感悟着、在规矩与妄动中求证着......

       练了几年的拳(不敢说太极两个字),一直在太极的门外徘徊而不自知,且自我陶醉,自娱自乐。直到师父看了我的拳,从第一式开始否定,一个金刚捣碓,纠正了几个月,直到五一从日照回来,才差强人意,有点师父要求的味道。这期间琐事的烦扰,打拳找不到感觉的沮丧,如影随形,对于一贯避重就轻,善于偷懒的我,怎么说都是一种不安逸,但在这种不安逸中,满足了我探求的好奇,撬开了太极拳的门缝,有了点初窥堂奥的欣喜。让我克服种种,坚持下来。

        对于太极拳的理解,现阶段的浮浅和孤陋,会贻笑大方,但为向师父及各位师兄弟们汇报些微体会,只好献拙。


 一、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一直无法体会这句话,在日照考核时,师父评张维杰师兄的拳,说他对动静之机的把握很有感觉,我看不懂,很纠结。读到陈鑫先生《太极拳图谱》中说:“盖上着之终,必待神气十分满足,而后方结得住,当结上招时,上势已足,余神流于界外,是下招之机已动于上着之末,而后下着接住上着而起。”一式结束时定式,此时是合,是阴,是静,但若一味只知合在这里不动,就必定会断劲,神、意、气全无,那就没有“余神流于界外”了,所谓余神应是阴的尾,阳的头,上着势足的同时也就酝酿着下着的启动了。动静开合变化的时机,也就是阴阳转化的节点,那么阴中有阳,合中寓分,静中孕动,掌握这点,就会在行拳中流畅而有气韵。窃以为,动静之机的把握,更多在神、意上。原来对神、意的理解真是浅薄的可笑,师父一说神要到,我这眼神就无所适从了。写这些文字时,对太极图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小腹中有饱满气动之感。但把它结合在行拳中,还需要过程,陈鑫公言:拳家以躬行为主,但先难而已,不可预期后获。只有在长久的练拳中去体悟,求证,才会有豁然贯通的一天。

二、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这是太极拳第一要领,作到这点,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起式时,心心念念百会领起,全身放松,腰以下下沉,五指抓地,打过几式后,忽然意识到头歪了,头一歪,中轴没了,劲也瘪了,架也散了。有时真的很泄气,一个毛病竟能这样顽固!

       看着自已打拳的视频,头领起,微收下颌,我一收就收过,不知不觉头就低下,还自以为是地自我感觉良好地打,又好气又好笑。

       在师父的强调下,加强站桩的练习。几年前就开始站桩,但坚持的很不好,现在感觉这个毛病站桩应该能对治。胸椎颈椎腰椎都不好,站桩时颈部背部都会痛,腰椎间盘一度差点手术,已经不知道痛了,站桩的确是对意志的考验和煎熬。。。胸椎和颈椎的疼痛之后,尾闾突然有了点感觉,酸胀,酸胀提醒了我,把它向下沉一沉,还可以再沉一沉,然后胸向后靠,再靠 ,感觉脊椎拉长拉长,坐胯再坐,竟然没向后仰,以前这样努力时,脚尖会张起,身体会后仰 。现在练拳时能找到百会领起,脊背拉长的感觉了,真有点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小惊喜。才信道不远人这句话是真的。


三、圆档松胯,实中有虚。

       对初学者,圆档和松胯是个矛盾,即便腿的支撑力量够,把胯松下也已非易事,再要求圆裆,那感觉很难找到,顾此失彼,再所难免。定式时,虚腿的膝部也是有角度的,不能直,膝盖和脚里扣,腿肚外翻。实腿膝部九十度踏实。双腿是撑着的又得扣着,胯又得塌下去,裆还得圆,定式还可以,一动裆就尖了。看马畅的视频,出腿撤腿定式,舒展,从容,轻灵,裆总是圆的,自已试着模仿,体会,首先,支撑腿要有足够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裆胯的那种拧转,立身中正,小腹和胯之间合住劲,中轴的力量不能放在支撑腿上,应在虚空中。这是不是实中有虚,克服双重之病?(我是说得明白,身上不太明白,煎熬中)

        太极拳是让人在矛盾中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需要去掉先天拙力,放空身体。这是一个改变身心脱胎换骨的过程,也是在这红尘浊世自我救赎的过程。感谢老天没想降大任于我,不能济世渡人,只做更好的自已,有了太极拳,余生安身立命足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