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资讯太极流派太极视频太极理论太极人物协会组织太极养生培训信息图说太极名家专栏战略合作电子政务太极社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专栏 » 太极拳 » 正文

国学大师钱穆与他的太极人生

阅读:17352015-07-11  来源:转载编辑:*
核心提示: 太极拳对养生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一不靠医药;二不用复杂器材;三不需场地;四不污染环境。为了健身不论年龄、性别,人人都可

 
      太极拳对养生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一不靠医药;二不用复杂器材;三不需场地;四不污染环境。为了健身不论年龄、性别,人人都可习练。太极拳属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练太极拳对改善心理状态也有妙不可言的作用,它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太极拳与其他许多运动不同之处是“神形合一,内外兼修”。不仅注重健身,更重视养心。
 
◆ 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

◆ 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

◆ 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 好吹箫,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实为生平一大乐事。

钱穆:雅趣好养生
 
      1990年8月30日,史学大师钱穆(字宾四)在台北杭州南路寓所里无疾而终。这位享誉文化界的名人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他96年的人生征途。他留给世人的是56种54册著作,约1500万字,给中国文化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泽被后世。按现代学科门类划分,他的治学范围广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政治学与制度史、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学等,在人文学科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钱穆先生靠着个人的聪颖,刻苦自修,由一乡村教师而讲学北大清华,并终成一家,为世人所认同。他生逢乱世,流徙动荡,长年索居,后半生孤悬海外,却能自励自强,被誉为“现代学林一异人”和“最后的一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出身贫寒,早年多病,生活飘荡,而且时常经受胃病困扰,晚年更是双目失明,却依然著述颇丰,得以无疾而终。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养生之道也是值得我们大书一番。

一、人生不寿大罪恶:太极拳强身健体

◆ 太极拳,是他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功课。

◆ 钱穆二十余岁时迷恋静坐健身,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他具有充沛的精力来从事他的学术活动,静坐也对他的身体机能产生了影响。

◆ 钱穆还一度仿效伍廷芳倡行的冷水浴,虽寒冬不辍。

      钱穆的祖父37岁谢世,其父终年仅41岁。1928年,钱穆的结发妻子和新生儿子也相继死去。其长兄钱挚在为弟料理后事期间,因劳伤过度,引发旧病病亡,年方“不惑”。家中“三世不寿”,在钱穆内心投下阴影。连失三位亲人,对钱穆的打击也是极为重大,在《先秦诸子系年·跋》中,钱穆写道:“儿殇妻殁,兄亦继亡,百日之内,哭骨肉之痛者三焉。椎心碎骨,几无人趣。”

      因这些人生变故,加上钱穆本人早先亦体弱多病,故读书时关注“年寿”之事。他读陆游晚年诗作,深羡放翁长寿;读《钱大昕年谱》,知谱主中年时体质极差,后来转健,高寿而治学有成。钱穆因而感悟:“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于是于日常生活中注重起居规律和锻炼,强化生存意识,欲挣脱命运的“劫数”。而最经常的运动方式是郊游和爬山。由于胃疾,他饮食清淡节制,使得同有此病的陈寅恪引其为同道。钱氏弟子称乃师是“很懂得生活之人”。钱穆自幼吸烟,后来在小学任教,课本有劝戒烟一节,他自忖:自己嗜烟,何以教学生,遂决然戒之,后数十年不吸。接近钱穆的人说他无论做何事均“能提得起,放得下,洒落自在,不为物累”。

1.太 极 拳

      可能是目睹父兄妻子早早亡故的原因,钱穆先生生活上极重身体修炼,注重养生之道。他在清晨起床后,一般都要用两拳搓擦眼尾、颜面二十分钟之久。至于太极拳,更是他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功课。他的弟子回忆钱穆先生打太极拳时曾说:

      他呼吸深长,全套每次可打30分钟。在桂林街初期,有一天正当钱先生在上课,突然来了两个阿飞,在课室门口探头探脑,一派轻薄。钱先生站着问他们是做什么的,他们也不理睬,还旁若无人地在课室内左右穿插。钱先生恼怒了,登时把长袍的两只阔袖拉起,露出两只结实的手臂,一个箭步就抢到那两个阿飞的面前,摆出个揽雀尾的姿势,把他们吓得一溜烟跑了。

      太极拳对养生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一不靠医药;二不用复杂器材;三不需场地;四不污染环境。为了健身不论年龄、性别,人人都可习练。太极拳属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练太极拳对改善心理状态也有妙不可言的作用,它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太极拳与其他许多运动不同之处是“神形合一,内外兼修”。不仅注重健身,更重视养心。

      钱穆先生几十年不间断的练习太极拳,像揽雀尾的姿势就是太极拳里的标志性动作。经常练习太极拳对钱穆先生身心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2.静坐(息功)

      在钱穆先生的养生方式中,静坐(息功)应该是最令人感兴趣的。钱先生从二十多岁就一直练习静坐,对静坐之法也是深有心得。钱穆在《师友杂忆》中曾记载了他自己的多次静坐经历:余时正习静坐,已两三年矣。忆某一年之冬,七房桥二房一叔父辞世,声一先兄与余自梅村返家送殓。尸体停堂上,诸僧围坐诵经,至深夜,送殓者皆环侍,余独一人去寝室卧床上静坐。忽闻堂上一火铳声,一时受惊,乃若全身失其所在,即外界天地亦尽归消失,惟觉有一气直上直下,不待呼吸,亦不知有鼻端与下腹丹田,一时茫然爽然,不知过几何时,乃渐复知觉。又知堂外铳声即当入殓,始披衣起,出至堂上。余之知有静坐佳境,实始此夕。念此后学坐,倘时得此境,岂不大佳。……

      一日,余站梅村桥上守候自城至荡口之航船,呼其停靠。余上船,坐一老人旁。老人顾余曰:“君必静坐有功。”余问何以知之,老人曰:“观汝在桥上呼唤时,双目炯然,故知之。”余闻言大慰。

      通过静坐,可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静坐使脑神经思维静止,则又是一种最佳的休息。在练习静坐的时候,人的精神处于自由开放的状态,同时又保持宁静与松弛,肌肉也得到放松,呼吸自然顺畅,身心的紧张因素也不再影响身体的机能。钱穆先生曾以静坐作为自己求心虚的一种方法:
 
      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若心中自恃有一长处即不虚,则此一长处,正是一短处。余方苦学读书,日求上进。若果时觉有长处,岂不将日增有短处?乃深自警惕,悬为己戒。求读书日多,此心日虚,勿以自傲。

      静坐一般要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对此,钱穆先生深有体会,他说:“静坐必择时地,以免外扰。昔人多在寺院中,特辟静室,而余之生活上无此方便,静坐稍有功,反感不适。以后非时地相宜,乃不敢多坐。”

      钱穆二十余岁时迷恋静坐健身,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他具有充沛的精力来从事他的学术活动,静坐也对他的身体机能产生了影响。对此,钱穆的妻子回忆说:

      我和宾四刚开始共同生活时,他整天在学校,有应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涉海、爬山,黄昏回家,年轻人都累了,但宾四一进门仍只休息十几分钟便伏案。我觉得很奇怪,有一天谈起,他说:这是因为有静坐之功。他年轻时为求身体健康,对静坐曾下过很大功夫,以后把静坐中的“息念”功夫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来,乘巴士、走路,都用心“息念”,所以一回家就能伏案。

3 .冷 水 浴

      钱穆还一度仿效伍廷芳倡行的冷水浴,虽寒冬不辍。所谓冷水浴,就是用5℃—20℃之间的冷水洗澡,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显。
 
二、 张弛有道好生活:读书游玩养生之道

◆ 我不敢认为自己在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己,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

◆ 对于旅游者来说,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去选择不同的旅游地点和旅游行为。

◆ 确切地说,没有师母,便没有宾四师的晚年。
 
读书怡情

      钱穆的故乡是江南水乡无锡的七房桥。7岁那年,被送到私塾读书。12岁时,41岁的父亲撒手尘世。孤儿寡母,家境贫困不堪。母亲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她说:“我当遵先夫遗志,为钱家保留几颗读书的种子……”于是钱穆得以继续就读。可是钱穆“惜命”的另一面却是苦学不倦。钱穆读书是出了名的刻苦,在他年轻时19年的乡间教书生涯中,“虽居穷乡,未尝敢一日废学”。钱穆早年学无依傍,全靠自己的勤奋始窥国学之大门。唐君毅称之为“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钱穆自律清晨必读经、子难读之书,夜晚读史籍,中间则泛览杂书。夏天夜晚,为了防止蚊子的叮咬,钱穆就把双脚放在瓮中坚持夜间苦读。以至于“读之甚勤”,“至形于梦寐间”。如此十几年,学术上扎牢了根基。书给钱穆带来学识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的寄托。这份寄托使得他的人生在自得其乐中得以安身立命。他对自己的自学生涯曾这样总结道:

      我只是一路抹黑,在抹黑中渐逢光明。所谓光明,只是我心中感到一点喜悦处。因有喜悦,自易迈进。因有迈进,更感喜悦。如此循环不已,我不敢认为自己对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己,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

      钱穆是当世公认的学术大家,一代宗师。他以史学成名,但学问之渊博,已经使其治学超越了史学而成为所谓“国学大师”。他曾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这样表示:“心中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绝不想人生有无限向前之一境,而认为当体具足,循环不已。”可以说他实现了这一目标。在他逝世之际,他的弟子逯耀东曾发出“绝了,绝了,四部之学从此绝了”之感叹。

      钱穆先生读书成癖,读书不仅给了他知识的营养,而且造就了心智的顺畅融合。寡欲为善,读书静心。陆游诗云:“病经书卷作良医。”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清代进士顾光旭的“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等联语,都分别阐述了寡欲养性、为善施德、读书求乐的养生之道。特别是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晚年多动脑筋尤为重要。读书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调节,心理按摩的过程,读书就是脑的适当运动,可以活跃思维,消除某些心理障碍,最终达到健身的目的。

      钱穆先生自己也是深谙读书之道。钱穆先生总是告诫学生要从从容容地读书,要有耐心、恒心,不可存懒惰、浮躁之心。要细心体味,不能只顾翻书,只为查找需要的材料而读书。从常见书中见人之所未见。所谓“耐心”、“恒心”,是指读书贵在坚持。如果读书不肯平心静气,专心阅读,易患懒惰之病。而读书预存功利之心,为成名成家的目的而读书,又易心浮气躁,患上浮躁之症。既懒且躁,读书自然不会长进。所以,钱先生强调读书为学,“意志坚强最为要着”。钱先生还强调读书贵能欣赏领会,与作者互起共鸣,要看到书本后面的作者。钱先生称读书不仅要入乎其外,读懂书中材料,更要入乎其内,了解作书之人和蕴藏在书中背后的时代精神,并把已死的材料转化成为时代所需要的活的知识和精神。大处着眼读书,不专为得一些零碎知识而读书。读书贵博,又贵能由博返约。“博”就是要多读书,博及群书后,又能从大处用心,进行归纳会通,这就是“约”。在具体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上,钱先生提出了直闯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直闯式,即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跳跃式,即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闲逛式,即随兴之所至,久了自然可尽奥曲。

      有人曾攻击钱穆先生有迂腐学究之气,不懂变通。殊不知钱先生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钱先生认为学贵致用,读书为学时,要关注现实,以为时代服务为目的,这样,治学才有意义,才能成为第一流学者。他一再强调治中国史贵在通而不在专,只有这样才能打开眼界,融通古今,作出好的学问。即使在晚年,在钱先生视力衰退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因为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钱穆的第三位妻子胡美琦女士回忆:

      他73岁大病后,身体尚未完全复原,两眼也患目疾,医生不让他过长时间看书,尤禁晚上看书,所以生活较前轻松,然而他白天仍然全日工作,这样直到他《朱子新学案》一书完成,那是他生命中一大志愿所寄。他自己说:以后我要减少工作时间了。但也仍保持着半日正常的工作;而一遇心里喜欢的题目,他又耐不住加倍地工作了。近几年来,有时他对我说这几天我真开心,写了一篇得意的文章。但文章写完,他总会有一场病。亲戚朋友都劝我要限制他的用功时间,他们关切地说,宾四写作了一辈子,过八十的人,也该休息休息了,我心中很感激他们对宾四的爱护,但我从来没有限制过他的读书写作。

      正是在书中找到了寄托,在写作中找到了快乐,钱穆先生的晚年依然是创作欲极为旺盛,完成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工作。按照医学理论把看书之所知、所思、所悟,写成文章,见诸报刊、网站,更能使人增强自信,交流增广,从而克服失落、失意、自卑等不良的心态。这种读书获知成功的心境反馈给生理、心理、器官、代谢、免疫……进而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不仅会获得精神的享受,而且还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钱穆先生在读书写作中自得其乐,而且极有成就感,这也造就了他健全的身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