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资讯太极流派太极视频太极理论太极人物协会组织太极养生培训信息图说太极名家专栏战略合作电子政务太极社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专栏 » 太极拳 » 正文

陈家沟小架太极摸门阶段的认知——听禅

阅读:26322013-10-10  作者:太极苑主  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编辑:*
核心提示: 初次接触陈氏小架是在2010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驾车路过虹桥,看到虹桥作杨太极养生馆的广告牌,鬼使神差般拨通广告牌上的电
    初次接触陈氏小架是在2010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驾车路过虹桥,看到虹桥作杨太极养生馆的广告牌,鬼使神差般拨通广告牌上的电话,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太极之旅。
 

 
    和大多数太极人一样,练拳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其中之艰辛与甘苦非过来人无法想象,在此把我的经历拿出来与太极人分享。  
    
    “虚领顶劲、沉肩垂肘、中正安舒、含胸拨背、直腰、落胯、圆裆、尾闾中正、气沉丹田、节节贯穿、螺旋缠丝……这几乎是每一个太极拳老师都会强调的要领,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能表达清楚,能做到,还能指导学生做到。刚开始学,就好象走在漆黑的莽原,急切地想找到方向,却不知道光亮在哪里。初学的三个月,因为练得比较勤,手掌发烫,发胀,肠鸣,放屁的现象很明显,很多师兄弟在练习半年至一年后都有这样的感受。至2011年9月份,我带着很多疑问跟着洪传陈式的陈伟老师练过4个月的拳,随后又跟随西安辛爱民老师学过拳架。其间因为自己练习不得法,和理解错误,膝盖痛、夹档、掉屁股、塌腰等毛病一度对太极拳产生过怀疑,但从未放弃过练习。 

    这一切从2012年的7月份发生了转机。师兄康斌引荐认识了来自河南温县的陈氏小架太极拳师——李文韬老师。
 


    初识李老师, 对李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严,非常的严格,总是一针见血指出毛病所在。改架子,盘架子是个相当辛苦的巨大工程,原先的拳己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错误的习惯要改谈何容易,李老师不厌其烦一遍遍的强调,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讲解、示范,手把手的教。到了2013年的7月份,几个师兄弟的拳突飞猛进。其中以林华师兄的进步最为明显,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在一年的时间里,把劲走对、走到,进退间俨然己有大师风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过一年多的相处,对李老师有了很多新认识,在严厉、毫无保留的教学之外,他更是一位思维缜密、多才多艺、重情义、爱护学生的益友。这一年多,特别是近几个月,在李老师的尽心授教之下,我自己小有进步,特将练拳的感悟总结如下:

    以脊椎为轴,(守中)两胯是连接轴的齿轮(阴阳鱼),从脚下传导,(根劲)中轴贯穿始终。重心移动的幅度为4、6,脚掌内侧着力,移动时以承重脚内合,对拉顶起迈出的腿,开步出脚如履薄冰皆为脚跟贴地弧形划出。在落地时,重心在后腿,逐渐走后弧落地生根,后腿跟进时应脚尖划弧收回,一动俱动,一到俱到。动力的传导靠轴,核心在腰跨,意念在下丹田。定架的核心在浑圆桩(至始至终都是这个身法),走架时浑然一体,开后胯,开肩,力注阴不在阳,在后不在前。打拳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只有丹田,整个人就是仅有阴面薄薄一张纸,与胳膊、腿形成一张卷成柱形的纸。在下不在上,上半身为虚,下半身为实,虚的部份松到中正安舒的坐在胯上,手臂力量刚好承受引力不会懈掉,手臂好象水中的水草,收与发,上下是一个整体。实的部份松则活,紧则死,松的关键是要把体重从腿脚内侧直接卸到地面,开后胯是前提。合,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木柴着火一瞬间猛地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急剧收缩,敛聚能量。开,能量仍是靠背阴面传导实现。行拳走架过程中除了稍节领劲,发劲的瞬间是紧的,其余时间都应该是放松的。我喜欢打慢拳,方法正确后,行拳很轻松,近期打拳时明显有腰胯骨头拉扯发出较大响声,打完拳后头脑清醒,身体轻松轻盈感很强烈。我的不足之处是定势后向下转换承接处,看来要打得让人满意,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往后要更加努力的练习了。

    不丢不顶、随屈就伸应该表达的相同的意思,先要听劲,明白对方的意图,同时把自己当成对方的一部份,把来的劲转回到对方的身上。我本人很喜欢随屈就伸这句话,把它作为我的个性签名,随屈就伸,首先要能屈能伸,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能忍者方能成大事。随屈就伸更不是随波逐流,做人要保持自己的本色,顺势而为。屈时积蓄力量,静观其变,伸时则石破天惊,猛虎下山。

    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的前提是棚劲不能丢,整体劲不丢,局部的放弃建立在构架不散的基础上的,否则后果只能是引狼入室,自为人制。以力小打力大,慢打快,靠的是技巧和经验。但力的大小,动作的快慢,这些都是相对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抗的只是一条胳膊或一只手。如果有整体劲,那么对方对抗的却是我们的整个身体的松沉劲与合劲。犹如人生,在特别艰难,似是陷入山穷水尽僵局之时,推动的那股力量在善用者手中,恰恰便是转入柳暗花明的顺风车。我们初学者,只能慢慢去悟去感受。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句偈语背后隐喻的禅理且不去管它,字面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是我走架时暗示自己做到的标准,坐在碧山秀水的水库边钓鱼,水面平静,人和钓杆合而为一,水没有动,人和山却在快速的移动。其实都没有动,是心在动。更多时候,享受打拳的过程,放下所有,物我两忘,一切都好象是静止的,拳在走圈,人融化在一招一式里。动中寓静,静中隐藏着潮浪奔涌之动,静如处子,动则如脱兔,随心而发,随意而至。弓拉满,尚未击发之时,它是静止的,但这样的静止却无法掩盖剪羽脱弦而出的杀气。自己虽不是高手,但现在却能从一个人的行拳中看出对方的身手,这是否寓示着自己有了鉴别的标准和能力?

    养生为太极拳技击之末,是其附带产品,只不过现代人注重的是它,以前的太极拳则注重技击。骨骼、经胳在走架的过程气正顺形,导引之功效,日久习练,自身会有所感觉。而我最大的感受是,意念放在下丹田,以腰胯带动中轴运动时,每次合住中轴转动的动作,都是对肝肾等内脏最好的按摩。要领为前面提到的,两胯劲内旋,两瓣屁股下方似有裂开之意,收小腹(往内含,有次看到有人说托肫,感觉很好笑,但很贴切)以便于腰胯为一体,否则腰劲随不上。定势时两腰肋应是紧绷的,否则便是太极操,刺激不到两腰,起不到养生的效果。这半年,我按此坚持加大强度练习,体重减了10公斤,腰腹部的赘肉脂肪消耗殆尽。打完拳后两腰肋发热,腰胯与躯干形成一块钢板。与之前的松散对比,好象宝马与奥拓的底盘相比。额外的好处,可以自己想象。
 

 
    因为尚处于太极摸门的最初级阶段,且措辞水平和表达能力等诸多因素,很多感受未能详细描述,错误之处望多海涵,指正。等练到一个新的阶段,再更新。再次感谢李老师把太极拳带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得以感受到更高处的风景,体会到太极无法形容的美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