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健康、快乐、体面地生活的人们,可能迟早会触摸到太极拳之门,并由此进而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
去年五月,因到广西大学办事,途经综合楼前,一群全神贯注打拳的人,“以”其独特的动作吸引了我。走近了解后,我不由释然——原来是教学在广西很少见到的陈式太极拳!怪不得与平时看到的杨式太极拳不同。第一次看到“陈家沟来的拳师”,联想到偷拳的杨露禅太极宗师和闻名的陈家沟,我一时兴之所致,也跟在大家后面比划着招式。
多年前,我曾跟一些公园里健身的人群比划过杨式太极拳,别人告诉我说,跟着练就行了。我误以为太极拳很简单,故略知其健身方面的效果。但对其慢悠悠的节奏,不得要领,体会不到其妙,且不知需练多久才有效。因无人指点要津,以致浅尝就止。
那次西大巧遇陈家沟拳师,看到其教徒时示范、讲解擒拿姿势的身手,及大大方方地指点我站桩的姿势和原理,使我确信,如能学到这位老师的功夫就不错了——我是不轻易学拳的,怕跟不对老师,学不到武艺。
于是,我便报名参加了学习。
因为学拳的机缘,促使我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渊源,系统地学习有关理论。
当今,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电子时代,而历史悠久的太极拳,仍然焕发古老而独特的风采。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是门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以拳法之小道来通达太极之大道,是古代圣贤对太极最深刻的领悟,能领悟太极之变化者,乃可得拳道之最高境界。”。
“17世纪中叶(距今300多年前),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陈式太极拳祖师),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陈氏太极拳。”
有人说,学好太极拳,可以健身、防身,以备不时之需;可以表演或教家人、亲友练习,一人练拳,全家受益等等。
而我在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后,从最初的“盘架子”到现在VIP班的“捏架子”,渐渐体会到“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太极拳”,但不会是“骑马舞”,打的毕竟还是太极拳!学画竹子,不会画成梅花,只要努力去学,必有超过预期的收获!
感谢不远千里来邕开馆教授陈式太极拳的董志鸿老师!
经过最近两堂“捏架子”课的学习,我愈发感觉果如董老师说的,把动作记清楚,练起来不去想动作就易放松,把重心放在地上,守着丹田,手、胯画圆或弧,保持身的中正,心念易于专一,就可适应拳势了。
两堂“捏架子”课,讲解“起式”和“金刚捣碓”。董老师对动作讲解得很详细,从“起式”的上吸下呼 、松胯、气沉丹田,到“金刚捣碓”的五个转势、十个步法,内含有按、捋、掤、采、挤等劲,尤其最后的砸拳震脚,更显现出下沉的整劲和气势;无不融养生、防身为一体,与实战紧密结合。随着董老师对动作内涵的进一步分解,更让人感到太极拳是以“统天地万物之理”修炼的拳法。有些内容,在“盘架子”课上是听不到的,因为课程是循序渐进的。以后还可能开设“定架子”、秘传太极内功等等课程。这不难理解,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也需磨考学生,才进一步传功,免传匪类。
我用了一年多时间“盘架子”,期待通过为期半年的“捏架子”,更进一步学习、提高。
董老师曾说,过去练拳是为实战的,但太平时代,用不着打人时,练拳为健身、养身也挺好!并说,小道是以人练拳,大道是以拳练人。太极拳讲究儒家的中正、道家的顺其自然、佛家的空灵——这岂不是妙合三家之精?以此精要应用于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当是有了个中心,则近道矣!虽说道不远人。
而我觉得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以柔克刚的特点,体现了道家的“守弱”;人在练习松放中,便会磨去浮躁的习气;想身体语言准确,就必须注意听课,这就提高了观察力和注意力;摄心于拳势上,久而可达动中静,确可以拳炼人;从董老师及学员们身上,看不到练武之人易犯的粗鲁陋习,久习太极拳,确有助于达到彬彬有礼的儒者之风。
我今天沾沾自喜地说,觉得练个动作不难。董老师听后,严肃地说,他过去,一个动作就练了半月,还没练好。确如此,练个相似可以,真打得标准,打得开合自如是不容易的。如能学到老师的功夫就非常不错了!
记得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
其时,官方或民间已兴起一些“国学”团体,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深远。而太极拳以其独特性、普适性,随着认知人群的增大,势将与其他文化团体并兴;其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甚大,无论对于民族的尚武、尚文都好,或将会带来一番新气象!
这是我在VIP班两堂课后之初步收获,离究明太极拳尚远,很庆幸能跟着德艺双馨的老师学习,后续课程将更精彩。
愿更多人得益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