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一琳老师“读张义敬的《太极拳传真》有感 ”见《中华武术》2011年第3期,写得很好,我亦有同感。
张义敬先生是我比较敬仰的一位老师。1984年我曾经读过他的“太极拳甘苦三十年”,文中一些见解颇能引起我感慨。2009年,我在书店见到张义敬著作《太极拳传真》一书,不加思考立即掏钱购买。回家就捧书拜读,读着读着感到不如当初,如同吃饭时,一不小心嚼到小石子的感觉。《太极拳传真》里有不少真知灼见,是一本较好的学习资料。但是有些观点,似乎说得有些过头,过犹不及。
一、关于“坐腕”
张先生说,查太极拳拳谱,找不到坐腕的根据。”应该说找不到坐腕的根据,也找不到不坐腕的根据。他坐腕本来这与我们练杨式太极拳无关但是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流风所及,不少不明拳理、未得真传的人们也坐起腕来,如今可以说流毒全国,还超越国界传到吃面包的国度去了。这实在值得引起学人的注意。流毒全国甚至流毒世界,事情非常严重,不注意不行。我读了以后却糊涂了,究竟是我们练的不是杨式真传,还是张先生说的不是杨家真传?是“传真”还是“传假”?
杨式太极拳,1921年许禹生的《太极拳势题解》就有“坐腕”一说,如单鞭左掌“坐左腕”。杨澄甫口述,陈微明执笔的《太极拳术》杨澄甫的拳照不少动作都是坐腕的。1931年董英杰执笔的《太极拳使用法》多次标明“松肩垂肘坐腕”。1934年《太极拳体用全书》有较多的地方提到“坐腕松腰”。好在这几本书是练家常读的教材,我这里不一摘抄。杨式太极拳从传世起就“坐腕”,不坐腕就不是真传。张先生传承的那套拳架,与杨家传授的拳架不尽相同,这本来是不奇怪的。但不坐腕的招势派什么用的?看不懂!如搂膝拗步,“坐腕松腰前进,向敌人之胸部按去”,坐腕时劲在掌根,推击敌人胸部。不坐腕,手指向前,劲在手指尖,戳向敌人胸部。在技击中哪一种手法发得出劲?练家只要自己试一试就知道。如果张先生的拳架是养生架.腕坐不坐那是无所谓了。但不要危言耸听,硬说人家的不是杨式真传,而且什么流毒全国流到国外的话。当然,话电说回来,我不赞同不坐腕,也不赞同过度坐腕。凡事总有度,过分了都不太好。
二、关于“抱球状”
与坐腕的观点一样,张先生更夸张了。“不知是哪位先生独出心裁,说这是“抱球”的动作。此调一出,立刻一呼百诺,应者成千上万,从北京“抱”到全国,又从中国“抱”到外国”.“抱了几十年,越抱离太极拳的真谛越远 ,......为害很是不小。”。“这些年来,很难出现太极拳高手,原因之一,我就常疑心是“抱球”太多了”。我读了之后吓了跳。我也是一呼百诺的成千上万个人之.难怪我出不了功夫。我检讨我的传承是否正确,就必须寻根问源,查一查是一哪位“独出心裁”的“元凶”,弄出“抱球”一说误导了我们成千上万人,害得太极拳出不了高手。结果一查又是杨公澄甫。如《太极拳势图解》p13,手挥琵琶“两手参差相对。若抱球状”。1925年的《太极拳术》p10,揽雀尾“两手如捧圆球”。接下一行又“右手心向上向内.左手心向下向外、如抱圆球”。p13白鹤亮翅“两手斜对如抱圆球。”p28翻身白蛇吐信“左手掌心朝外。右掌心向下。如抱物状”。傅钟文的《杨式太极拳》至少有七处提到“抱球状”,其他名家著作中也有。看来“根子”还在杨公澄甫、陈微明身上。陈微明为杨澄甫笔录整理的《太极拳说十要》,被我们太极拳习练者视为“圣经”他不会有错吧?还是杨澄甫存心不让后人出高手?也不会吧。而且他教的儿位徒弟、包括张先生的老师李雅轩都是太极拳高手。看来后人出不了太极拳高手不能责怪“抱球”,内中的因素是多种的、复杂的。再说“抱球”只是一种比如,如“手挥琵琶”.看你怎么理解和练习,不在名称。如果你“球”死抱不放、“琵琶”牢捧不挥,那你干脆练别样去,因为这样死练永远成不了太极拳高手的。本来,张先生的话里还是有些道理可听,但是,不要大惊小怪,话说过了头会走向极端。张先生几处否定杨澄甫的拳架.我怀疑张先生“传真机”串线了,传的不是杨式太极拳,可能是传真了张家的李家的什么拳。
三、关于攻防意识。
张先生的观点、“太极拳架式中,一手一式子有明显的攻防作用。这是事实。但只是前人为了编拳架的方便,不如是设想,拳架就编不出来。懂得一手式子的用法有助于我们练拳时姿势的正确,但思想千万不可执著。这里指杨式太极拳的“前人”就是杨露禅.杨健侯、杨澄甫。他们编拳架部是“假定敌人向我......”然后我有什么动作的, 一招一式有明显的攻防作用。他们这样编拳并不
是为了图“方便”,也不是怕“编不出来”,而是这样教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动作规范到位,有利于掌握劲点转换变化.有利于逐步理顺内气的运行等。因此,一开始告诉学生这式是于什么用的.也就是它的攻防作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不应该缺少的课。1956年武术改革把这重要的环给改革掉了,使太极拳慢慢变成太极操。这也是儿十年来出不了太极拳高手的原因之。
张先生认为:“如果认为'用意'只是想到打身外的敌人,不是和外家拳一样了么?那样简单肤浅的'用意',谁个不会?又有什么稀奇?太极拳不是简单得很了吗!”我认为太极拳的“用意”,有一个由浅八深,由外而内渐进的认知过程。学拳初级阶段,除了刻刻留意“练习谈”“十要”的要领,规范动作外,还应该懂得各式的基本用法,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动作与套路空洞无物。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用意,在初级阶段.攻防意识是不应该忽略的。练习时“应无人若有人”想到的就是打身外的敌人。只有到了高级层次。攻防意识才逐渐让位于更深的内容。说白了,练拳就是为了防身,不懂攻防技击是不行的。即使为养生、攻防时,人的动作与反映也必须最
符合人体生理,能最科学合理地调配气血运行,这些正是对养生有利的。所以,我们不要排斥攻防意识。学拳前不懂攻防意识、是无、通过学习得有。经过不断的修炼,又进入到虚无的境界。这个后一个“无”与学拳前的“无”是不样的。前个“无”是低级的零,后一个“无”即是道,是高层次的“无”。即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所以,攻防技击意识是进入太极拳更高层次的“钥匙”,不能没有的。
扬弃攻防意识不是在学拳之初,而是学会之后。太极拳到了高级层次,确实是不用再考虑一招一式的攻防意识,甚至连打人的念头也不应该有的,否则又会成为进阶的桎梏。再说,褚桂亭大师说得好:“拳学了最好不用!”这听起来有点矛盾。学了不用。那干么学它?这就是养心修德。是传统文化中的仁,是道。“武备而不会害,所以为仁也”。正如,我国拥有原子弹一样。如果手里没有,你光喊不使用原子弹,谁听你?现在我也有了,然后告诉你我不首先使用它。这就是仁义,以武止武。所以,太极拳最高层次才是“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非图技艺之末也”。才会有技击是末技之说。
几十年来,攻防技击在武术中的作用,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反倒变得糊涂起来。过分强调健身,强调技击是末技,因而有意在淡化,在抹去技击意识。另一面却谈论太极拳为什么出不了高手。如果从学拳一开始就没有半点攻防技击意识,怎么可能有太极拳的高手产生。推手本是训练技击的很好方法,大家当作玩耍来训练,能出高手吗?别人家摔跤的、拳击的训练是拼命地练、恶狠狠地打。先不管人家内家外家,不管他们如何发力,人家单是临战的心理就足以把你压倒。太极拳要想战胜别人,先要战胜自己,看你敢不敢“打人”,即有没有攻防技击的意识。等你足够强大,能够战胜对手的时候,再来谈论技击是末技,这才差不多。太极拳要重振雄风,还是要多谈论一点攻防搏击意识,少一些糊涂之谈。顺便带一句,我不太欣赏《中华武术》2011年第1期“读《何为太极拳》”一文。那些名家不去想想太极拳的攻防技击功能是怎么被淡化的,却消极提议将太极拳导向健身和娱乐方向发展,将太极拳武术变成“健身操”“舞术”,去迎合市场。然后问“太极拳为何出不了高手?这不是很滑稽吗?
张义敬先生的大作《太极拳传真》虽然有些偏颇之语,只是白玉微瑕,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