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时期,有一个比较通俗的词汇,无论在宣传刊物上或是在练习太极拳的群体中,不免的谈及起继承或弘扬“太极精神”。那么何谓“太极精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免得有些困惑了。谈及太极拳我想好解释,太极拳的原理、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的内功、太极拳的技击等,这些都可以明朗的解释,但是,对于“太极精神”却不好解释。“太极精神”一词,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然而,对于练习太极拳的爱好者或专职运动员来说,确实要研究一下,什么是“太极精神”。
研究“太极精神”,从哪里下手呢?我们首先从“太极”二字的字义上看,“太极”二字包罗万象,是大的意思、圆的意思,阴阳互补的意思;从太极拳的原理上看,太极拳遵循的是圆的原理、刚柔相济的原理、松化自然的原理;从太极拳内功的意守位置(穴位)来看,太极内功遵循的是阴阳互动、固守中气、内外兼练、性命双修的原理(以李经梧大师的太极内功为例)。从太极拳的技击上看:遵循的是以柔克刚、闪转缠绕、借力打力、以弱胜强、以巧破千斤的原理。太极阴阳之学说就是:阴阳互补、缠绕不断、永不停留、圆滑自如的运动学说。是辩证的、发展的、运动的、唯物的,“太极精神”应该从这里考虑其真谛。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谈及“太极精神”不可不提武术和武术的精神。
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武道)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等内涵。 所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份肯定了习文修武的功效。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来,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儒家思想的教育重点。
武术中,讲人为本。人之一身分为头部,身躯,腿足,为天地人三盘。上盘吸收天然空气,下盘择取地理灵气,中盘保存人初元气,是天地人一气贯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连;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合,天地的结合就是太极拳所讲的阴阳的互补。
中国武术讲究的不光是武技的高超,而且特别注重的是武德。一个武林人士,成为大师的标准:首先是武德,其次才是技艺。何谓武德?在武林界把“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术的精神就是武德的内涵。 “强身健体,注重武德,惩强扶弱,除暴安良,保家卫国”这二十字言可以说是武林中提倡的;也是武林中人共同遵守的规则。也就是武术的精神。太极精神不仅要包含于武术精神,而且,要有自己更深的内涵,因为太极阴阳学说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学说。
“太极精神”和武术精神是不可分开的,太极拳就是武术,是一种内外兼修的,以太极阴阳之学说为创拳根本的高级拳术。太极拳的“后发制人、以静制动”的原则,本身就是注重武德的体现。太极拳的连绵不断、抽丝缠绕的原理,本身就是太极人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体现。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原理,本身就是太极拳人处事度事、威武不屈的体现。因此太极拳的精神就可以从太极拳本身的内涵中找出一些可定义的根据。我们可以简单的下一定义:“强身健体,御病防疾、惩强扶弱,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以德服人、圆满处事、谦虚礼让、弘扬精华、威武不屈、以振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