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太极拳训练中的佛性(正文)

太极拳训练中的佛性

2011-05-26   吴颖锋
核心提示: 作者拳照 前天晚上,在“西安同一太极拳学校”训练大厅里,Y同学请我给他看拳,希望我给其点评。Y是我一手教出来的学生,训练刻...
  
   
 

作者拳照

    前天晚上,在“西安同一太极拳学校”训练大厅里,Y同学请我给他看拳,希望我给其点评。Y是我一手教出来的学生,训练刻苦,是我比较喜欢的学生之一。我经常给其点拨,对他的拳我了如指掌,所以我想他不会在两三天内有太大的变化吧。还没等我答应,Y已经健步登场,定气开练。Y迫不及待,估计想给我汇报点什么心得了,我不妨看看。

 
 
    拳理有云:“太极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太极起势要求由丹田内动引发上下开合,打通任督二脉而连贯三才(天、人、地)。Y的起势如我所料,守中而平静,督涨任消,尽管稍有夹生,但是已有些许味道了,相信照此下去将内功上身,功力增长。看到Y随我训练仅一年多已经能达到别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程度,我甚感安慰。这说明我们同一太极拳学校的教学方法对路,学员进步迅速。
 
 
    然而,他在接下来金刚捣碓中的一次脚部闪动瞬间破坏了我的好心情。但见他左脚向左前铲出前,加了一个快速勾拌---这是我至今还没教他的动作。尽管这种勾拌在太极推手中很实用,曾出现在某位太极拳大师的影像中,我自己有时也这么练,但这种细小的“杂碎”动作出现在的Y的身上显然不合适,就像是一个刚出浴的、清纯可爱的孩子在光身上戴着繁琐的饰品一样多余。Y的内气尚薄弱,需要细心贯通接茬处,这种快速闪动会破坏内气连贯性,让原本连绵的气场支离破碎。所以我要求学生们练拳前去除杂念、气定神闲,练拳时均匀舒缓,静中求动,细心体会要领,逐步达到运劲如抽丝、发劲如放箭的程度。在其后的懒扎衣中,他又莫名其妙地多加了一个圈,发劲时甚至露出挣扎状。显然,这遍拳低于了他平日的训练水平,可能是Y最近受到某种外界某种因素的干扰所致。估计Y是想给我展示一下他对洒脱的理解吧。场上的Y还在津津有味地练着,腾挪闪展,铿锵有力,旁边L同学溢出了一句“Y最近进步很快啊”。此言更让我一怔,原来犯错误的不止Y一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责任感告诉我,这个转折点一定要给学生把住,否则,照此下去将会沦陷入太极江湖,而登不进真正的太极庙堂!两个都是我的爱徒,该如何让他们浅显地明白这个道理呢?我在思索着,不想打断Y的兴致,直到他练完。
 
 
    Y回到我面前,虔诚地请我点评。看着他渴盼赞扬的眼神,我不忍损伤他的热情。稍作停顿后给他讲了一件佛的事情。我问,你逛过大庙吧?看看大庙里的神像的姿态就会明白我今天要讲的道理。在大庙里,坐在正中间的是佛。佛总是慈眉善目,安详泰然,宽厚包容,尽管世事更迭由他主宰,但他永远面带微笑,轻松处之。在佛的身上,体现着着一个“正”字,一个“松”字。相比之下,站在两侧的罗汉金刚,有的横眉竖目,有的张嘴咆哮,有的手挥钢叉,有的高举利刃,神态各异,个性昭然,拿着好大的劲要想对付谁似的,他们没有放“松”,有的甚至姿势歪斜没有放“正”。神庙里的塑像告诉我们,姿势夸张、外形昭然是修行没到位的标志。这些人只能站在两边当罗汉护法;坐在中间的永远是宽厚仁慈、中定自然的佛祖。换句话说,露形的只能当弟子随从,当小神,他们成不了佛。要想修行成佛还需学会中立宽容,也就是放正自己,轻松处世。你今后练拳时要想想佛的样子,带有佛性,具有佛心。在练习太极拳时,尽管内部变换万端,而外形寂然,一派儒雅之相。拳论有云“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是不是和佛性相通呢?没错,和佛相通。换言之,佛在我心中。刚才你的练法过分张扬,华而不实,失去了中定,对自己今后提高无益,(也许可以在表演场上糊弄裁判或者博得外行的掌声,那是另话)。本来你能做佛,现在却要做小仙。Y是个听话的学生,经我这么一说,他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随后演练的一遍陈式太极拳中,中规中矩,认认真真矩,重新找回了自己。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大师可以这么练,而初学者却不行呢?答曰,世间万物都必须先守规矩,然后才能脱规矩,只有经过必然王国才能到达自由王国。学拳就像学书法一样,先要按照规矩严格训练,直到笔随心运,最后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太极拳初学者要严格按照同一太极拳学校的“太极拳六字诀”的教学规范来训练,恪守中定、舒展大方,心怀宽广、无为而为。那些在练拳时表现出来的或张扬、或谦卑、或刚烈、或柔弱,都不是佛的本性,而更像罗汉金刚。多训练、多修行,达到不卑不亢、宽怀大度、应物自然的境界,才能悟出太极拳的真谛。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916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