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敏捷的动作和洪亮的声线上判断,根本无法在王继中与69岁的老人之间画上一个等号。和他握手时,那只厚实的右手传递着一股习武之人特有的力道。
谨记父亲教诲,继承恩师遗志,退休后的王继中反倒如鱼得水,在他向往的另一片天地里尽情圆着他的赵堡太极梦。
北辰区非遗项目,天津市非遗项目,三年跨上两个台阶。如今,他又将目光瞄向国家级非遗项目。锲而不舍,有诺必践,有艺必传,是习武之人的操守,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王继中的探索给人很多启示,其中的三个元素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不可或缺的三种“维生素”。
第一是执著。虽然体格健硕,但王继中毕竟已近古稀之年,查资料,访行家,写历史,这些耗费心力的常年付出,如果没有一种信念支撑,很难想象他能走得如此之远。
第二是坚守。练拳是寂寞之道,每天早晚两次的不辍练功,中午50分钟的静心打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王继中一身的功夫是毅力打造出来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持之以恒是能否最后胜出的一大利器。
第三是大爱。习武之人先修德,从王继中每天排得满满当当的日程表中不难发现,不保守、肯奉献是他这个人的真实写照。为了一圆几代传人的梦想,他无怨无悔地走在推广和弘扬赵堡太极拳的路上,虽然一路艰辛,但也一路风景。
太极拳为王家撑起一片天
我1945年出生在天津北郊区,5岁开始修炼太极拳,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王廷魁。虽然王家在北辰区传承太极拳已有百年,但我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武林世家。我父亲习拳纯属逼上梁山。那是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他在济南学徒,风餐露宿,起居无常,饥饱无序,得了严重的胃病,医生诊脉后断言19岁的他只剩下几个月的寿命。这时,一位朋友提醒绝望的父亲何不试着练练太极拳。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父亲从每月两块大洋的工钱里拿出一半投至太极宗师杨露禅后代门生于化行门下,深得杨式太极真传。可以说,王家的太极拳是拿钱买来的,也正因为花费不菲,父亲才格外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夜以继日地刻苦研练,三个月后,奇迹出现,父亲的胃部疼痛减轻,一年后,在太极功力的润化之下,他的胃病竟不治自愈。
后来父亲还乡,一边种地一边走街串巷卖布头维系着八个儿女十口之家的生计。他虽然只读过几年私塾,但学养深厚。每天晚上,我们都围坐在父亲身边,听他讲《春秋列国》《三国》《水浒》,每个历史人物都被他描述得栩栩如生。父亲爱好广泛,不但会打太极拳,还能写一手爽利挺秀的柳体字,还喜爱唱京剧,能吹箫,正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成就了我们诗书门第的家风,也修炼出他豁达大度、无欲淡泊、宽厚待人、隐忍自安的品格。如果没有太极拳的支撑,少年多病,中年多舛的父亲不可能在因为家庭成分屡被冲击时依旧坦然应对、处变不惊,更不可能和我大爷、叔叔联手为王氏家族立下了求知、修身的门风,培养出了十个学有所成的子女。
父亲修炼太极75个春秋,直到95岁无疾而终。他的太极拳行云流水,应物自然,拳姿雅静优美,飘然似鹤。记得小时候,在北运河畔皎洁的月光下,我与兄弟们一起随着父亲步走圆周,手画圆周,身行圆周,肢绕圆周;分五行,列八卦,通六合,斗阴阳;领悟着父亲讲述的太极真谛:太极拳以静制动,灵活多变,含而不露;以柔克刚,柔中寓刚,以顺治逆,绵里藏针;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有四两拨千斤之奇功。他“一日不练十日落空”、“要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练好太极拳,不光练出个好身体,更重要的是涵养终生,修身自立于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诲至今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
父亲一生光明磊落,靠自身修炼出的乾坤正气和爱憎分明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1960年冬,北仓后街粮店“借粮”时,给我家多称了16斤半籼米。节粮度荒年月,粮食是救命之物,已有一年多没吃过纯粮的我们兄弟几个围着这从天而降的籼米,多想饱餐一顿啊。没想到父亲喊了一声:“这粮食谁也不能动!让继中写上给粮店送去!”父亲就是这样,宁可全家饿肚子,也要让子女懂得实在做人、正气立世的道理。
1964年,19岁的我从天津四十七中高中毕业,入读天津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河东区大直沽后台中学任语文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我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入了党,1992年3月调入中共河东区委党校,同年5月被任命为教研室主任,后来又担任了常务副校长。我和同事们一起,坚持从严治校,人才立校,开通远程教学,迅速实现了教学、办公的初步现代化,使河东区委党校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校。那时,我组织全校教职员工修炼太极拳术,让他们以健康的身心不断地攀登一个个教学、科研高峰。在区委党校那种爬坡攻关的累难以想象,是太极拳历练了我坚韧的个性,让我从容应对人生坎坷,清贫守志。
太极拳虽然深奥,但并不神秘
赵堡太极拳是太极拳六大门派之一,发祥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是中华武林中的优秀珍稀拳种,素以“硬如钢、软如棉、滑如鱼、黏如鳔”闻名天下,曾受雍正帝“乾坤正气”御笔褒扬。上世纪80年代,赵堡太极拳十一代宗师宋蕴华率弟子在全国各地参赛连连夺魁后,在香港创立了“国际太极易拳道”,风靡47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2月,宋蕴华英年早逝,留下诸多遗憾,许多深度挖掘、传承事宜面临搁浅。
我早年拜宋先生为师,尽得恩师真传。先生在病逝前两个月将一纸“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证书寄给我,他去世后,我的一个信念变得更加坚定,那就是绝不能让太极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但“传承”二字,说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也!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学太极拳至少两年才能打得上手,很多年轻人一听就选择放弃。总不能让年轻人以影响学习、事业和家庭为代价去学拳吧?所以,除了降低太极拳的学拳门槛别无选择。于是,我汲取了赵堡太极拳精华,自创了“继中二十一式养生太极拳”、“继中十八式通灵太极拳”、“继中九式飘灵太极拳”三套太极拳新教材,不仅被《武当》杂志刊发,也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以普及性的推广掀起太极拳的神秘面纱,我在讲学中极力主张“太极拳虽然深奥,但并不神秘”、“要让太极拳的理论从拳师的讲堂和庭院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强身健体的锐利思想武器”、“没有无敌的拳种,只有无敌的功夫”。我先后应邀出任河东区政协、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带着徒弟走进天津及外埠的机关、团体、社区、学校、军营讲学传艺。2009年年初,河东区残联聋哑人协会找到我,希望我能满足聋哑人学习太极拳的强烈要求。虽然“继中二十一式养生太极拳”我早已驾轻就熟,但教学对象是聋哑人,这是我传艺生涯遇到的最大挑战。语言不通成了教学的主要障碍。配合我的手语翻译尽管兢兢业业,但面对那些太极术语,她也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只有一切从零开始,我用了三个月向聋哑人学习,自编了一套聋人太极手语,他们终于能够和我“对话”了。2011年8月7日,“首届全国残疾人健身周暨自强健身工程启动仪式”在天津举行,我带领跟随我苦修两年的五十多位聋人弟子,在大会的第一个节目“晨光太极”中亮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聋人学员身着白色太极服,沉降有序,错落有致,就像一群仙鹤从天而降,那令人动容的场面至今难忘。
这次成功更坚定了我推广“太极拳深奥不神秘”理念的决心。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残疾人一一教过之后,我又将目光转向娃娃,在北仓小学建立了赵堡太极拳培训基地,先后几次走进幼儿园普及少儿太极拳十三式,用自编歌谣代替了连成人都不太好懂的太极拳歌诀,娃娃们心领神会,很快就练得有模有样。
靠乾坤正气入选“非遗”
经常有弟子和学员问我,赵堡太极拳有什么实用价值,它与其他门派的太极拳有什么区别?我以为,赵堡太极拳以养生为基础,以搏击为灵魂。它行拳时独特的腹式逆呼吸能使人大量摄氧,让人健康长寿。赵堡太极拳以儒家之“仁”为核心,搏击时不主搏,以“无心对有心,以无力对有力”,靠走而化之之功,专门袭击人的反关节取胜,使来犯者来得轻跌得轻,来得重跌得重。赵堡太极拳实际上练的是习武之人的乾坤正气,因此,早在1967年夏,我就曾独自一人赴温县赵堡镇千里寻根。太极拳根在武当,创于道观,兴于中原,至民国为鼎盛时期,但太极拳浓重的家族本色导致了它传承中的局限性。2003年,我退居“二线”后,开始系统地追忆、挖掘、整理我父亲的太极拳真传,并踏上了太极寻根之路,走访了中原武士,拜会了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中国武林名师和云集武当山的各路武林豪杰。2004年年底,在师父宋蕴华的指导下,将长期钻研太极拳的心得写入了由香港袁仕杰博士编写的《赵堡太极拳汇真》的序言中。这一年,我受聘于国际太极易拳道总会顾问。
为了在创新中传承赵堡太极拳,让更多的人了解、习练、受益于赵堡太极拳,在北辰区政协和文化局的帮助下,我决定将赵堡太极拳这一国粹申报非遗项目。面对“天津不是赵堡太极拳发祥地”等顾虑,师父宋蕴华的遗孀杨建萍来信鼓励我:“申遗不分先后,哪个地区先开展,哪个地区的赵堡太极拳传人就可以先申遗。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谁先进入非遗名录,都是赵堡人的光荣。”
申遗之路并不平坦,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深钻苦读,我初步掌握了赵堡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史。为了回答非遗项目申报时必须交代清楚的“传承谱系”、“杰出价值”、“存续状况”等一系列问题,我奔赴赵堡镇郑悟清故居,去西安访师伯、师娘,登武当山寻根溯源,终于在总结赵堡太极拳拳理中挖掘出了历代拳师“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思维,从理论上阐释了赵堡太极拳600年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有了理论上的积淀,我才有底气提出传承赵堡太极拳要为全民健身运动服务的新观点,才敢于以赵堡太极拳为基础创编出适人、适量、适时的四套新教材,将传承赵堡太极拳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向弟子和学员提出“爱祖国健身心,打太极走正路”的要求。
2012年6月,我在家乡北辰区为赵堡太极拳申报区级非遗项目获得成功;2013年10月,我在天津为赵堡太极拳申报市级非遗项目获得成功。为实现赵堡太极拳后继有人这个愿望,这些年,我先后在天津、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等地收了126位正式拜师的徒弟,我把他们当作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最大限度地拓展赵堡太极拳的传播范围。入选天津市非遗项目后,赵堡太极拳的传承走上了一条最佳道路。我和徒弟们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内容和措施,推进九段位搏击体系—国际太极易拳道,编写《赵堡太极拳发展史》等理论与实践的齐头并进都提上了日程,开足马力,全力向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推进。我相信,赵堡太极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