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美文欣赏 > 行走太极江湖(正文)

行走太极江湖

2014-07-14   河北日报   刘萍
核心提示: “太极”之说,最早源自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之一《易经》,书曰:“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它包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
  

 

 

  “太极”之说,最早源自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之一《易经》,书曰:“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它包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宇宙观的发端。从这种意义上讲,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竞技拳术,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在国外,太极拳之于中国,就像瑜伽之于印度,已然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回顾中国太极拳的渊源,可谓三足鼎立,湖北武当山、河南陈家沟和河北永年(广府)三地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相辅相成,各具特色,共同铸就了中国太极拳的丰碑。此次造访永年广府古城,便是要行走太极的江湖,寻觅那些当代的宗师、隐者和侠士。

 

  一、拜谒宗师

 

  和笔者一样,大多数人对太极拳的最早记忆,得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曾有一部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举国上下习武之风盛行。在这股潮流中,另一部电影《神丐》也搭上这趟顺风车,一炮走红。电影是以永年太极拳一代宗师杨露禅为原型拍摄的,讲述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拜师学拳的经历,电影上映后又引发了全民学太极拳的风潮。笔者对永年太极拳的另一部分记忆,还来自儿时读过的一套小人书《偷拳》,它图文并茂地描述杨露禅扮乞丐、装哑巴,历时14年,偷学拳艺,最终感动河南拳师陈长兴,将他收入门下,研习太极拳的过程。

 

  据说,从河南陈家沟偷拳回归广府后,杨露禅开创了举世闻名的杨式太极拳。后来杨露禅北上京师,被瑞王府聘为王府拳师,期间挫败了许多慕名来访的较量者。一时间,杨露禅名震京华,被京城的武术界誉为“杨无敌”。清代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观看杨露禅比武后,亲手题写“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的对联,并赞叹杨氏太极拳——“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此后,太极拳历经其子杨班侯和杨健侯发扬光大,其孙杨澄甫最终简化定型、推广普及,最终名噪神州,誉满华夏。

 

  一边回忆,一边赶路,猛抬头,我们远远地望见广府古城的身姿:芦苇青青,碧水绕城,明清建筑,古香古色。在这座素有“北方旱地水城”之称的古城南侧,一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落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杨露禅故居。一位英姿飒爽的老人临门而立,不怒自威的脸庞和练功服下遮不住的仙风道骨,让我一眼就断定:他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杨振河。

 

  刚从德国归来的杨大师,时差还没倒过来,就给我们聊起了杨氏太极拳的历史、现状和国际影响力。

 

  杨振河自幼喜爱武术,1967年拜在了武氏太极拳传人翟文章的门下,后又拜杨氏第四代正宗传人杨振铎为师,深得两位大师真传。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就已经开始到国外教授太极拳。他现在每年上半年在国外教课,下半年回国义务教授家乡学生,他的100多名磕头弟子中30%是外国人,可见他主打的是“国际牌”,走的是太极拳国际化之路。

 

  近年,杨氏太极拳在国外很受欢迎,风靡一时。德国、英国等很多国家甚至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太极拳在本国的发展,尽管外国人注重的是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功能,但这也客观地推动了太极拳国际发展之路。然而,杨振河近20年的国外授拳经历,让他突然有了一种对中国太极拳的危机感:发于国内而传于国外。“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感兴趣了。这无疑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太极拳毕竟是发源于中国,咱中国人有义务传承保护太极拳的精髓。啥时候能够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湖北、河南和河北永年三地太极拳传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面对国人习练太极拳的现状,杨振河开始隐隐地担忧。时下举国上下,大江南北,风靡一时的“公园太极”的形式不容乐观。“流于形式和皮毛,失掉了传统,只倾向于休闲、养生,潜心于太极拳的内在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杨振河认为,我国倡导全民健身是好事,太极拳被普及推广也是好事,但如果要传承传统太极拳,就要“文武兼修”,把太极拳推到竞技中去,所以除了健身,太极拳还应该以功夫的面貌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二、寻访隐者

 

  广府古城还有一朵太极奇葩,就是与杨氏太极拳同根同源的武氏太极拳。

 

  走进广府古城,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赫然入目,清雅别致。故居里,武禹襄亲手种下的石榴树果实累累,丁香树郁郁葱葱。书房旧址外,一棵高大的国槐落英缤纷,花香盈院。书房里传来一阵吟诗声,武氏太极拳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胡凤鸣正在推敲自己的诗作《咏武氏太极拳》:

 

  轻呼细吸开合缀,

 

  潜心研求话腊梅。

 

  进退顾盼觅中定,

 

  轻柔太极如梦回。

 

  把武氏太极拳比作“腊梅”,寓指其不畏冰雪、独自芬芳的品格。作为永年洺州诗社的副会长,胡凤鸣除了练拳就是写诗,他给自己起了一个诗意盎然的笔名——“田园新歌”。作为武氏太极拳的传人,他自封名号为“太极散人”。“田园”与“散淡”,两者尽得武氏太极拳的精魂。

  相传武禹襄与杨露禅交好,常在一起切磋技艺。1852年,武禹襄辞官回乡,赴豫拜师,得赵堡镇陈清平的真传。后回广府,开创了武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舒展大方、刚柔并济不同,武式太极小巧清雅、修身养性。与杨露禅武师的身份不同,武禹襄为晚清秀才,进士出身,可谓文武兼备。武禹襄注重拳法理论研究,将自己习练太极拳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撰写了《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等著作,至今仍为太极拳界的经典之作,他书中提到“详推用意今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将以往中国传统太极拳单纯格斗的宗旨推广为强身健体。

  面对当下一些太极拳师提出要把竞技元素重新加入太极拳,强调其武力成分的说法,胡凤鸣不以为然。他认为,推广普及太极拳要传承其原汁原味,不要强调斗狠斗勇,要将它融入传统国学的内修中,提升为一门“文武兼修”的艺术。

  早年胡凤鸣随父亲胡金山学太极拳,其父是武氏太极拳传人郝月如的外孙,家学渊源深厚。后又拜太极传人姚继祖为师,拳术不断精进。眼前的胡凤鸣举止温文尔雅,谁会想到他也曾经是个“狠”角色。当年,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挑战者比比皆是,对于那些无礼狂妄者,他也出过“臭手”,打倒过无数不服气的拳师,但是后来他体悟到太极拳的真谛,渐渐达到了武学大家的“妙手”境界:点到为止,让人心悦诚服。曾经有一位来自江西的拳师挑战胡凤鸣,他们切磋多次后,那位拳师苦苦相求,欲拜胡凤鸣为师,最终两人成为了好友。

  在武禹襄塑像旁的一块美国加州分会送来的“拳尊太极”的牌子上,清晰地记录着武氏太极拳的发展脉络: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郝月如等。经过几代拳师的发扬光大,武氏与杨氏太极拳交融结合演化出了: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永年太极拳四大流派。“四大流派齐心协力把太极拳从广府推向世界。在国内,四大流派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成立了永年太极拳联谊会,参加各种武林盛会,共同发扬光大永年太极拳的精神。”这是胡凤鸣最愿意看到的格局。

  身在江湖,隐于田园,是武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毕生的追求。凤鸣于天,身隐于野。胡凤鸣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前辈们“内外兼修”的遗训,立志要把武氏太极拳中包含的东方智慧和人生哲理,传达给更多的人,让人们理解真正的太极精神。

  谈起武氏太极拳的未来发展,永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武姿辛介绍称,武家世代为官,文治武功兼备,因为倡导低调内敛,所以学习的人不多,但是其文化内涵相当深厚。“广府古城里正在修缮武氏大院,那将是一片蔚为大观的古民居,在故居开设相关的授拳课程,就能把旅游和传承结合起来,让更多来广府旅游的人了解到太极绝技的魅力。”

  三、结识侠士

  仲夏时节,永年乡村家家户户,大蒜飘香。

  一路颠簸,南沿镇南护驾村隐隐若现。相传,在唐代,该村村民曾救护过李世民,后来赐名“护驾村”。在村子西南,蒜苗万顷、荷香飘荡之地,隐藏着一座农民自办的“太极武校”。这座学校的校长就是武氏太极拳的传人贾海清,他被业内尊称为“太极侠士”。

  这座颇具有侠义风范的民办武校,始建于1999年。那时贾海清33岁。纯粹是为了传承自己酷爱的太极拳,家庭并不富裕的贾海清与他的师父、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翟维传共同谋划建立一所太极拳学校。

  谈起创立武校的初衷,话语不多的贾海清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90年代,他曾经到嵩山少林寺和温县陈家沟考察过,那里大大小小的武术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回来后他与师父翟维传便开始尝试在南护驾村开办太极拳培训班。第一批共招收了20多名学员,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这批学员大都学有所成。可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一个个结婚生子外出谋生去了。培训班因生源问题难以为继,刚刚开始的事业搁浅了。

  “赔着钱,搭着学费,也要把太极拳传下去,让孩子们爱上它,实现孩子们的武术梦。”外表文弱的贾海清说起话来,意气风发,古道热肠。“为永年太极拳两肋插刀,我也在所不惜。”贾海清没有轻言放弃,他决定另辟蹊径办一所文武学校,招收学龄儿童,小学生和初中生,从娃娃抓起,把太极拳作为特色,以文养武,以武促文。

  办学需要场地和校舍,少说也得投资十几万元,这对一个刚刚解决温饱的农民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父母和家人见贾海清办武校铁了心,只好拿出自己的积蓄全力支持他。
资金问题解决了。村里和镇上的领导也在建房用地上给予大力支持。1999年开始动工建校舍,至今整整15年过去了。从最初的200多名学生到现在在校生1000多名,“太极特色”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源地从永年扩展到了肥乡、魏县等地。

  来自谭庄村13岁的杨晓珂和杨晓柳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转学来太极武校学习已经两年多。她们已经可以熟背李亦畲的《太极拳五字诀》,加上实战练习,渐渐体会到了太极拳的要义,“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一趟太极拳打下来,两位小姑娘气息均匀,动静相宜,很是有范儿。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刚刚从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毕业的晓剑慕名来到武校教授太极拳;曾获得过邯郸市太极拳比赛冠军的贾凤娟在武校教课近十几年……许多太极宗师也曾来武校授业解惑。他们坦言,太极武校是传承和弘扬永年太极拳文化的基地,是为太极拳未来发展培养接班人和后备人才的摇篮。

  贾海清说,今年太极武校被命名为“广府青少年太极拳培训基地”,还与邯郸学院携手办学,成为邯郸学院太极大专班的生源基地,太极武校的学生初中毕业可以直接就读3+2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大专班,成绩好的可读本科,毕业后从事国际太极拳的文化传播事业,就业前景越来越好。

  近年来,贾海清和他的太极武校在省、市、县各类太极拳比赛活动中共取得金牌33枚、银牌59枚、铜牌78枚。在电视剧《广府太极传奇》拍摄中,该校师生集体参加了演出,扩大了武校的影响力。“太极特色”成为太极武校金灿灿的品牌,太极武校也为保护传承永年太极拳培养出一批批专业人才。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1545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