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用心修习太极拳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正文)

用心修习太极拳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14-07-12   德州新闻网
核心提示: 十年前,我曾出过一本小书 《习拳心语》,其初衷就是让不了解太极拳的人能有所了解,不喜欢太极拳的人能喜欢太极拳。从社会效果...
  
 
     十年前,我曾出过一本小书 《习拳心语》,其初衷就是让不了解太极拳的人能有所了解,不喜欢太极拳的人能喜欢太极拳。从社会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般讲,拳是练出来的,磨炼出功夫。而太极拳是个例外,如果不懂拳理,对拳法就很难有正确的认识,即使天天练,年年练,功夫下得再大,也未必能入得门去。而拳理却又不是一说就清楚,一听就明白的。所以,练太极拳要想真能入进去,练出来,既须通拳法,又得懂拳理,并且在修学与习练之中还得加上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悟”。悟者,有感而发。当拳理拳法与你的心灵沟通时,悟性才会生发。由此而言,太极功夫绝不仅仅是手脚功夫,更重要的是心灵感应的功夫。到一定阶段,万法不离一心,功夫当在拳外。

    在《习拳心语》中,这方面的感受也谈到过,只是浮光掠影,轻描淡写。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受越来越深。一有所获,总愿说出来、写出来,与志同道合者分而享之。

    本书所述,是我近年来对太极拳的探索和求证。为呈现足迹起见,对前书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又慎加删改,编入其中,这样似乎更有连续性。练太极拳有点像深山探宝,没有真心、决心和恒心,难得有成。况且,太极之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真诚之心才能感召它。圣人言:“心生则种种法生。 ”以心法统摄拳法,实为太极拳入道之门。入得门来,你会发现太极拳的根,深深地扎在中华传统文化这片厚土里。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被社会重新认识,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在传统文化宝库中,太极拳不失为一颗闪亮的明珠。太极拳的可贵,贵在太极。何为太极?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太极。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太极。可以说,太极直属传统文化的本源。给一拳种冠以“太极”而名之,既非一人之意,亦非一时所成,既不是随机,也不是随意,而是中国古圣先贤循易理,察体用,殊途同归,天机使然。这样说绝非牵强附会。我们偌大国家,这么多人练太极拳,可到目前为止,此拳创于何时、何地、何人?不确定;名称定于何时、何人?不知道。以常理而言是说不过去的。
 
    中国的拳术,有史以来,在传承上是非常严格的,徒弟只知师父不知师祖,学的东西不知来由,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太极拳在源流问题上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然而,无论哪一家,哪一派,就其拳理拳法,却如出一辙。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神龙见首不见尾”。中国地域之大,历史之久,流传之广,变化之多,我们不可能做到窥其全貌。更何况太极拳法本身就比较稀奇。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不必穷究,大自然依旧“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天地恒常不变。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认识,怎么运用。

    难得太极拳不负其名,其拳理紧扣阴阳之道,其拳法无不显现自然风貌。但得人入拳,拳亦入人,阴阳和合,天人合一。这种境界是拳也?道也?太极前辈刘成德先生说得好:“拳由道出,道以拳显。 ”对练太极拳的人来说,拳就是道,道就是拳。以拳练拳是拳手,也可能是高手;而以拳入道则是拳家,拳家多是道家。拳手也罢,拳家也罢,都在认识太极拳,运用太极拳,都在继承祖业。

    有人认为,如此看重太极拳,未免故弄玄虚,高推圣境。是也?非也?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对世间事物的看法,没有必要强求统一,更不必争是论非。太极拳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面的,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看你需要什么,拿些什么了。当前,有人以太极拳作为切入点,积极宣传太极文化,为社会与生活所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太极拳理法精严,是我们老祖宗创造的文化,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发扬光大。如果仅把它作为一个拳种对待,影响域太小了。

 
    阴阳变化规律是大自然的本质,人的变化、事业的变化,都不会超出其外。所以,做人也好,做事也好,不懂阴阳之理,对于面临的变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就很难把握整体,很难驾驭发展趋势。学点太极知识,知些阴阳变化,对于每一个想有成就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这些东西如果单从理论上认识,不好体会,印象也不会很深。而通过太极拳的演练,有体验,有感受,身心感知到的是活灵活现的阴阳。功夫不负有心人,但得进入太极天地,那就不光是“知”和“懂”的问题,而极有可能会是“通”了,通则运用自如。能运用阴阳变化来调节自我,适应环境,改变环境,不管成功的程度如何,总算没有白来世间一趟。因为你已知,人之所存,道也;人之所变,道也;人之所成,亦道也。道之所存,人之所依。

    老祖宗以太极拳给我们揭示了阴阳变化之理,是多么伟大。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以感恩之心,全力继承和发扬这一遗产,又是多么理所当然和刻不容缓。可以肯定地说,当你踏上太极拳之路,向前迈进的将是自然大道,待到彻底明白“二生三”的道理之后,你将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当我练来练去,依旧悟门紧闭的时候,有缘接触到了佛学。佛学文化帮助我找到了通向太极拳成功之路的捷径。即此试举一例。佛门有句名言,叫作“善用其心”。可以说,这句话是佛法大义的精髓,而这也正是太极拳的灵魂所在。其功法口诀“用意不用力”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不但要善用其心,而且还要善用其力。足可见,太极拳不仅与道家渊源甚深,与佛家,甚至与儒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性格不同,有的天生喜欢静,有的天生喜欢动。这都无关大局。只是不可太执著。喜欢静的不妨动一动,喜欢动的不妨静一静。感受一下静中动的境界或者动中静的境界,岂不更好!对于自己喜欢的,切不可盲目喜欢,考究一下是否符合大道之理,顺应自然规律,确实是好,一定要推荐给大家。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切不可退避三舍,最好是听一听,看一看,体验一下,如感觉好,尽可受持一二。

    面对大千世界,我们应把握的是万变不离阴阳,境界不昧因果。实际上,因果也好,阴阳也好,都是说的变化之道。只不过就身边事的变化而言,说因果可能更容易理解。健康的身心,健康的事业,离不开健康的因果。望世间人都能理解太极之理,把握因果规律,做好健康的文章。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1544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