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对中医进行文化拯救(正文)

对中医进行文化拯救

2014-03-11   张圣华
核心提示:  去年隆冬,笔者走访了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灿玾老先生。在他摆满奇石的屋子里,他激动地说:如果中医消亡,将会是...
  

  去年隆冬,笔者走访了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灿玾老先生。在他摆满奇石的屋子里,他激动地说:如果中医消亡,将会是世界性大悲剧。

 

  中医踩了谁的脚


 
  去年冬天,笔者在济南拜会了国医大师张灿玾先生。老先生对中医的未来大为忧虑,这给笔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回京后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每提起笔,感觉中医问题实在太复杂,又不想写一些呼吁类的表层文章,只好搁笔酝酿。一年来,笔者读中医书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书架上也摆满了各个时期的中医书,企图在中医上有点感觉后再动笔。不料,中医不知踩了谁的脚,有人突然高叫起来:中医是骗人的把戏,把中医赶出医疗体系!笔者只好出于本能匆忙抓起笔来,做些捍卫中医的事情——但不是要与被踩了脚的人辩论中医是否该取消,那太自贬格调。因为时下否定中医的人并没有什么新说法,而且不知自称“读了三十年中医”是怎样计算的。

 


 
  本文在这里企图弄明白为什么一百年来总有人跟中医过不去。

 

  反对中医,甚至主张取消中医的呼声,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上出现过不止一次。早在1914年,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王大燮就主张废弃中医,医学类学校只能设西医课程。当时,在全国刮起了消灭中医的狂风。1929年,当时的中央卫生委员会竟然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差点就废除了中医。但是,中医受歧视、被打击的命运才刚刚开始。当时像鲁迅、郭沫若、张学良这些有名望的人都不信中医,此前的章太炎、梁启超、严复也大力主张废除阴阳五行学说。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后来,陈独秀的“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的“中国说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十个医生有十种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等观点很是影响了当时;国学大师陈寅恪甚至说:“宁愿让西医治死,也不愿让中医看病。”而被西医误切掉健康右肾的梁启超先生也说:“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不能像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是毫无比较余地的。” 


 
  就凭这些大师,而且多是国学大师的名头,说的话我们该是奉若神明了。从这个角度说,中医当死定了。但奇怪的是,中医依然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绵延发展,依然受到很多人的信赖和亲近。而且中医也远播美国和欧洲,在那里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信任和学习中医。这使得中医显得更加神秘。莫非中医在中国开始水土不服了?怪不得有外国医学界人士预言:中医将在中国消亡,而在西方盛行。

 

  生活在面临当亡国奴的历史时期,大师们像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热切期望通过西式科学在中国的昌盛,达成救国救民的理想。科学,其实成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宗教。再加上有些人深受庸医之害,不得不对“中医”下狠手、说重话。但是就是这些国学大师又有几人正面研究过中医呢?当时他们忙着寻找救国之路,忙着启蒙民智,忙着学习西学,中医属于旧学,与救国距离太远,被那一代冷落也是正常。但像中医这么复杂的学问,岂是可以随意凭感觉说说的吗?又岂可以偏盖全?

 

  其实西医也罢,中医也罢,总有不少从业者是庸医。一个伤风感冒,西医们以科学的名义让你跑遍医院全楼,几乎把所有项目都检查一遍。西医把简单的病弄得复杂不堪的案例比比皆是;对于不能治愈的病,西医总能名正言顺地以科学的名义解释:此病医学尚未攻克。西医几乎什么病都用抗生素开道,现在很多孩子都要被各种消炎药腌透了。如果因此也把西医毙了呢?于理周全吗? 


 
  胡适在当时也是积极反对中医的人,后因有糖尿病病情恶化,西医治不了,嘱家人准备后事。又求助中医陆仲安,陆把他从弥留状态救活。从此,胡适不再攻击中医。


 
  中医怎么栽进沟里了

 

  而当今中医之所以沦落为常有人堵门大骂的境地,直接原因是庸医、假中医泛滥,对中医造成了致命伤害;深层原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话语逻辑体系被忽略,而在这个体系外用科学的视角对中医进行审视时,结论常常是不合科学逻辑。在科学掌握着话语权的形势下,中医像野路子,似乎不适合登堂入室。明确说:中医不是科学家族的成员,自然就会被怀疑是伪科学——、—乃巫术或职业诈骗之类。还有关键一点,中医这两千年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边流失,一边探索。这与中医的继承方式有关,以家传手教为主,很多名医找不到继承人,流失难免。从著述看,《黄帝内经》后,一下子就到了《伤寒论》,包括华佗的理论探索和经验,很多东西都没有留下来;就是对这两部书现在也不能完全解读。 


 
  在西医的冲击下,几十年来,中医本身也深深地沦入技术层面,没有大思考,缺少创新,又缺少全面和深层次的继承,抛弃了根源性的营养,昏头昏脑地向分析科学、向小白鼠实验要结果,向西方模式的科学彻底投降。中医怎么栽进沟里了?莫非中医真的到了“末日”?

 

  建国后,中西医结合的提出,愿望是好的,也确实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大格局上却形成了西医对中医的生态性野蛮侵蚀和掠夺性占有。比如有些中药被提取有效成分,而变成不中不洋的药片,其实是霸占了中医的成果,却又否定了中医的传统;再比如,很多中医研究拼命往西医理论上靠,整个概念体系几乎全部换成了西医概念,用西医的标准评定中医,让中医也走向“标准化”,根本不能进行中医式的思维,这标志着中医体系正在从根上被解构。在西医面前,中医的话语自信越来越少。 


 
  按这样的格局下去,在西医的笼盖之下,中医渐趋萎靡,将终至不振。中医作为西医的辅助性角色,在中国渐成定势。真正懂中医的人越来越少,真正的中医越来越远,尽管中医旗子遍地。

 

  以美国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几乎霸占了话语权,中国传统医学的逻辑越来越难以被接受。似乎还有很多人信任中医,但很多人的信任很盲目,甚至是因为对中医的误会而信任中医:比如现在人们流传中药没有副作用,比如很多人信奉民间验方或祖传秘方。也许这些使他们信任中医的原因就是将来让他们最终抛弃中医的理由。


 
  再加上大量的中成药(尤其是所谓国药准字号之类)生产者不负责任地利用现代化广告手段,大肆宣扬他们的药可以包治百病,可以有神奇功效,而定价又高得惊人,并没有指望消费者回头:如此大规模的宣传广告,上当受骗的不计其数,只要上一次当,对生产者来说就赚得足够了。这些账,人们都会记在中医头上。

 
 
  以上原因是显性的,中医式微最潜在、最根源的原因是传统文化氛围日渐冷淡和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本质性变化。

 

  中医该穿什么鞋能否踏准科学的鼓点儿 


 
  所有否定中医的人都理直气壮地说中医不是科学,甚至说中医是伪科学;还有一批人士主张对于中医“存药不存医”,认为中药有其合理之处,但中医理论纯粹瞎说。这一说法是自相矛盾的:废除中医,中药的整个体系皆被瓦解,就谈不上“存药”;既然“存药”,就说明中医的理论有价值,也就废不了中医。这一说法其实与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的说法贴近。


 
  中医是经验医学的说法看上去很客观,很公允,没有把中医一棒子打死,却还是对中医的理论持否定态度,认为中医的疗效有偶然性。这种说法推究到最后,中医还是活不下去:只是一点偶然性的、并不严密的医疗经验,在强大的科学做后盾的西医体系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中医是科学吗?中医只是经验医学吗?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医就永远会被西式科学绑在审判台上喝来呼去。中医该穿什么鞋?能否踏准科学的鼓点儿?

 

  中医被诟病最多的是五行理论,认为把世界万物强行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品性是妄谈。其实,五行理论并不是中医最根源的理论,中医理论的原点是“天人合一”和“师法自然”: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就是中医所尊崇的法则。 


 
  古人把世界分为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夏为阳,冬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根据阴阳又推演为五行。五行是古人根据万物各自最突出的特点,以整体归类的办法把事物归分为五种类型,这是一种但求其要、汇其同,不计其细微之处的千差万别的归类办法。在没有任何可依赖的科学仪器的情况下,这种宏观归类法打开了人们可以继续推演、思维的大门,这等于打开了人类文明的大门,让人们拥有了一种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并展开推理活动的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我们不能说五行说是完美的,但它却闪耀着智慧之光。有人说五行之论是一种假说,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对世界万物的归类方法有很多种,只要逻辑严谨,都能成立。就像人可以分为好人坏人,也可以分为男人女人、胖子瘦子、大眼的和小眼的。如果用科学把人分分类,那可就没边没沿了。五行说是一种比较贴近日常生活的万物归类法,常人也能够很快会其大意。这样,大众之间可以很方便地用五行说进行交流。中国古人在两千年前的这个发明,对于中华文明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五行之说就是放到今天也不可替代,这种对世界万物的关照方式能够把很多极端复杂的问题简洁化,使问题一目了然,更容易处理。


 
  把五行说正式引入中医,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五行说成为主要的理论依据。《金匮要略》的开篇就是中医五行说的临床应用:“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脏的肺、肝、肾、心、脾,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进行临床应用。关键是这种对应有没有问题。五行对应五脏,依然用的是“求其要、汇其同”,据性归类的方法:肝主条达升发,合木性;肺主沉降、通达,合金性;肾主藏,合水性;心主明,是身体各件的动力,合火性;脾化五谷,输送营养,合土性。但这里的五脏与西医解剖学的五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中医的五行说也不是静止的、孤立的将五脏等同于五行,而是作为一个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克制而平衡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理论却提供了审视极其复杂的人类身体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例如,清医案中记载:“一儿初生无皮,俱是赤肉,乃因母自怀胎十月,楼居不得地气故也。取儿安泥地卧一宿,皮即长。”事实果然如此。这就是土生金理论的具体验证(肺主皮,属金。土生金)。医案里多有用激怒的办法治疗思虑过度症,也是本着肝木克脾土的理论。这些都是常人也能理解的案例。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一医案:“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牙齿是骨的延续,肾主骨,肾属水。土能克水,白术即为土性。牙齿疯长,说明土不能克水,要补土克水。现代人用白术汤治疗脚跟骨刺也取得成功。

 

  事实证明,五行说绝非假说,更非虚妄。把五行说引入中医是中国人的一大创举。当然,用西医理论或西式科学来论证中医理论,恐怕还没有真正开始,西医大多还没有度过对“蒙昧”的中医的蔑视状态。 


 
  有人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朴素的唯物论,其实朴素简单才是高境界。把简单事情弄复杂了,并非聪明之举。如果有人非得说中医是非科学的不可,那么只能说中医不属于西方分析科学类,应该说是东方话语下的科学。有人称中医是复杂科学,也许有道理。甚至有外国科学家预言,中医将出现比玻尔和爱因斯坦更伟大的人物。但愿这不仅是美好的祝福。


 
  知识分子,别像没事儿的


 
  中医的制高点肯定不是今天,而是在以前。这个问题不能想当然认为“事物总是发展的”。从今天看,中医的流失远大于发展。中医复兴的当务之急是继承和抢救。

 

  从中医业来讲,还是要强调能够为人解决病痛,要强调临床效果。只有能够解决问题,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国家也要制度化组织研究中医发展战略,改革中医教育模式。但从长久看,中医事业的复兴单靠中医界人士恐怕后劲不足。施今墨先生疾呼用学术振中医:“只要中医的学术能够不断提高,不断发展,就谁也消灭不了中医”。这是句实话。然而,中医学术的提高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或鼓与呼就能解决的。这就又用得着一句名言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抓临床为硬,另外还要有长远的、软的一方面:中医所需要的土壤和气候——传统文化的昌盛;需要全社会形成对中医文化的尊重。 


 
  我们曾经有过全民皆医的时代。古代知识分子认为“不成名相,便做名医”;“不懂医何以孝”。士大夫读医书是非常普遍的事。像苏轼、王世贞、顾炎武、傅青主、曹雪芹等也都是医术高明的医生。中国的老百姓曾经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中医的影响,中医是百姓世代相传自觉遵循的生活道理,人们不知不觉就照着做了。


 
  现在,我国一般知识分子认为中医只是从业人员研究的事。但一旦有病了,又不信任中医,这样,中医逐渐与一般知识分子群体拉开了距离。可是,中医的复兴要想有个合适的文化气候,没有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是很难成功的。看来,一般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医的复兴也是有责任的,这不仅是中医界的事。试想,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传到西方,人家生产了武器把我们打败;我们把种茶的技术无私传给西方,西方就用他们生产的茶把中国人的茶挤出市场;韩国人的《大长今》就讲点医女用中医治病的故事把国人迷了好几个月,咱得乖乖把钱给人家。时下,欧美开始中医热了,而我们国内中医偏偏让人指鼻大骂、甚至面临消亡。说不定有一天,我们会排队等候大鼻子中医为我们号脉、开方了。在中医学院,中医经典已沦为选修课,我们读书人也真的该为中医做点什么了。要不然,不久的将来,真的不会再有人读懂中医经典了,中医也就该寿终正寝了。作为读书人,应该读一点中医经典著作,了解一点中医,至少从哲学和文化角度做一些了解。中医本来就是哲学和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本是中国读书人的责任。


 
  曾有人说,中医是一种生活方式。说得好!中医主张顺其自然,强调平衡、和谐,这岂不正是人生的大道理?也与治国大略相一致。所以中医说“上医治国”,其智慧与其他领域相通;中医所谓“治未病”,就不一定是针对病人了,而是针对每个人。只要日常生活遵循平衡、和谐、顺天而行的原则,病就不会找上你。可是现在人们在娱乐文化的冲击下,在电视和网络的包围中,在各种消费的诱惑下,恰恰逆此而行,大家在变着法地放纵自己,狂喜、烦躁,熬夜或一睡数日,吞吃大量冷食和过多油腻等。这些都是逆着中医所赞成的生活方式的。包括经常吃西药的习惯,也是中医所不提倡的,因为那样严重破坏身体平衡。生活方式就是文化。中医强调随天而行的生活方式,认为这就是最好的良药。本文在此倡导大家按着中医所主张的生活方式生活,信任中医文化,这就是对中医复兴的支持。

 

  (本文写作,受到刘力红先生《思考中医》、唐云先生《走近中医》、杨辅仓先生《中医趣谈》、张灿玾先生《黄帝内经文献研究》、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宋三弦、李孟苏先生《生命探幽》等书的启发,在此一并感谢)

 

  《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0日第4版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1498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