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再问太极拳不能有“意念”吗?(正文)

再问太极拳不能有“意念”吗?

2012-04-08   唐才良
核心提示:再问太极拳不能有“意念”吗? ——再次向薛蔚昌老师请教 笔者读薛蔚昌老师在《中华武术》2011年第10期《向太极界大喝一声,太极拳...
  

再问太极拳不能有“意念”吗?

 

     ——再次向薛蔚昌老师请教

 

    笔者读薛蔚昌老师在《中华武术》2011年第10期《向太极界大喝一声,太极拳被“实势”化、庸俗化了!》一文.对薛老师否定”实势”(习惯力)的路子表示赞同,而对否定“意念”的观点表示不理解。为此,在2011年第12期上,向薛老师做了请教。感谢薛老师在《中华武术》2012年第2期上给予了指教。可惜,笔者生性愚钝,仍不能完全理解,只得再次请教。

 

    关于“意”和“意念”的区别,我曾经查过《辞海》《金山词霸》,也许是这些工具书已经冻旧或者不够专业,没能得到如薛老师那样的答案。这次薛老师明确答复:‘意’,‘意念’,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打法,一种劲道,与‘力’同属物理学上的‘能’,后者,系意识、念头,归属思想范畴。可见,’意念’是对‘意’的歧解和误解。“薛老师白马非马的解答,使我增长了新的知识,真是学无止境。

 

    薛老师把“意”定义为“打法”、“劲道”与物理的“能”,其用意可以理解,但是有点矫枉过正,有些话就不太好解释,如“劲断意不断”一句,本可以理解为“劲虽断但意念不能断”,现在是否可以变为“劲断打法不断”?或者“劲断劲道不断”“劲断能不断”?那么这“劲”到底断了没断?又如,“以意领劲”成了“以劲领劲”,反而弄糊涂了。再如“有意无意是真意”的三个“意”,是“打法”还是“意念”?是物理的,还是思想的?昏昏然。

 

老师把“意念”贬为“空空洞洞的思想”,难道“意念”一定是“空空洞洞”的吗?“势势存心揆用意”,这个“用意”不就是一种“意念”活动吗?“揆”就是揣摩的意思,我们经常讲“领会”“揣摩”“悟”,不也是“意念”(思维)活动吗?“势势存心揆用意”、“用意不用力”的“意”,就是指“意念”“意识”,就是思维活动,有内容的,一点也不空洞。相反,没有“意念”地练拳,与梦游有什么两样?这才是真正的空洞。常说练太极拳要由内而外。由内,当然要有“意念”“意识”,去带动外动,导引、调节使全身的肌肉群协调一致,进入最合理、科学的状态,从而产生一股完整的劲力。于是,精神转化习物质,“意念”转化为(物理的)“劲道”,即有了老师称之为“意”的东西。我以为,老师所讲的“意”,即所谓物理的“劲”“能”,只能是力有效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意”并不是凭空存在于体内的一种物质,如果硬要那样去认为,那到是有点唯心了。

 

 对“劲道”的解释,王新午大师的说法与薛老师比,就有不同。他的解释是“由功深练出之灵明活泼方法及有意识之力量。“王新午的《太极拳法实践》第10页,有段话说得好,对如何正确理解“意”有帮助,不妨抄录几句“太极拳要点,一曰周身贯串而完整一气,此与各种局部体操有明显之区别;一曰意静心专而以意导气,此对大脑皮质有独到之锻炼作用。太极拳论通篇以两大手眼示人,即贯串与用意耳。其它名著,亦多强调此二者,证明太极拳之全身运动与意识导引,不仅统一内脏与肌体之活动,所谓‘一动无有不动’,抑且统一肉体与精神之活动,趋于‘身心合一’,实为锻炼身体之根本。”王新午是重视“意”,即“意念”“意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并不随便标新或否定。

 

    薛老师主张“虚势”,反对“实势”,不用“拙力”,并用以区分“太极拳”与“太极操”,这些道理已经说得很多,又何必拿“意念”来说事,以致过犹不及。笔者认为练太极拳不能没有“意念”,我们要排除的只是“刻意”与“杂念”的那种“意念”。老师自己在《太极拳今论》中也强调了“意念”的重要,现在却讨伐起“意念”来了,这就有点自相矛盾。2008年出版的《太极拳今论》第10页.老师写道:“太极拳是内家拳,‘力’由内发。怎样内发呢?先要有动的意念,相继有内动牵带,然后有外动表现。先要有动的意念,就是说意识在先,要有‘意’领。也就是太极拳‘要领’之一。用意不用力’的‘意’。”像这样的例子《太极拳今论》中还有许多,恕不一一列举。老师特别强调太极拳要领之一”用意不用力”的这个“意”,在《今论》中是作为“意念”“意识”来说明的。那么,请问老师,你的这些“意念”“意识”,它们究竟是属于物理学的,还是思想范畴里的?有没有“误解”和“歧解”了“意”?现在要不要修正?看来老师自己对“意”和“意念”、“意识”之间的区别,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又怎么能教别人去区别?

 

    要把“意”和“意念”,“意识”硬去分开,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我很佩服薛老师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但我以为薛老师不要太执着于文字,正如不要太刻意一样。文字是一种符号,其字义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唯一性,同时也具有限定性和歧义性。一旦用了语言文字,就有“滞累”,词不达意的情况难免会发生。所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就是要防止因执着于文字而迷失本意。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1153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