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式,是以圆的特征,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美感联想,“形体以圆为贵”,“形之得简而完备,无过于圆”,道的玄妙,
《太极图·易说》,它最初是溟溟混沌,没有任何生命的一片荒漠。从唐代,经过五代,到了宋代是释、儒、道三家思想精华的结合,出现了各种《图式》、《图说》,而周敦颐所著的《太极图·易说》(《太极图》),在后世影响很大。而太极图式的意象造形是由彩陶时代的首尾相追的鱼纹和水的螺旋纹,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成为黑白相追的阴阳鱼图式,即太极图式。
在古汉语中“太”是最大最高的意思。“极”是最远最后的界线,“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书《易》。
《太极图·易说》开头“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陈鑫的“太极图”说也讲到“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图绘成圆形的图式,呈现出动态图式,是有图中的S曲线表现出阴阳、黑白、明暗、动静、刚与柔、正与反、进与退等运行转化之美。
《太极图·易说》体现出乾坤,指出:“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木、金、火、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其性。无极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另一方面用符号构成图式来模拟天道的运行,是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相生相克的太极图式。
后来,人们观察社会有了一些感性认识,陆续提出“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学,阴阳八卦学说,水在阴、静、虚、柔、弱的概念形成时在精神上占有极大的比重,到了汉朝前后,逐渐产生了中国人自己的宗教——中国的道教。道教很注重水的属性,又以导引之术“气”。主张无为才能无不为,主张柔弱才能生存和取胜。说太极拳论上讲“以柔克刚”。
老子》一书中就有如下的叙述: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意即专气致柔能和婴孩一般的柔顺吗?
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达于致极的时期
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按“徒”即类也。意即坚强者属死的一类,柔弱者则属生的一类。
又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意即最柔弱的是水,以水的弱取胜于刚强是可能的。
又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以,亡所引,都是说明柔能克刚,柔弱可以胜坚强。由“老子”书中还可知所谓“道”,即是指的柔弱,而所谓“德”便是使刚强之趋向柔弱。演练太极拳则能达到这个目的,这点可说是太极拳的内功心法的关键。柔弱如表现于物即是水,柔弱表现于武术即是太极拳。
太极拳经和水之间关系
在已有的太极拳经、拳谱中,和水的属性,和哲理直接或间接相联系的描述很多,譬如“太极长拳要求进退程序波浪式的接续连绵,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逆来顺受”之法,致“柔”之术,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如“青龙出水,海底翻花,黄龙三搅水”,等等。只要你一读太极拳的拳理,再一想到水,中间就会产生无穷的联想,那就很可能会悟出一些道理和收获来。我想好多太极拳爱好者都深有感触、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