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感悟“不急”,感悟“练法”(正文)

感悟“不急”,感悟“练法”

2012-02-14   林永江
核心提示: 读《中华武术》2011年第9期康戈武先生《习拳悟理,终身受益一一序陈鑫拳法综述》一文,获益良多。这是作者为石磊先生编著的《陈...
  
      读《中华武术》2011年第9期康戈武先生《习拳悟理,终身受益一一序<陈鑫拳法综述>》一文,获益良多。这是作者为石磊先生编著的《陈鑫拳法综述》所写的一篇序文。作者在文内提到两次与石磊先生相见.引发了两次感悟:一是”练法”,一是“不急”。他的两次感悟也深深地启发了我。

  先说“不急”。不急与放松.看起来是两码事.其实不然。在教练太极拳时,放松是首先会被提及的要领.而“不急“则往往不被注意。“不急”的反面是“焦急”。焦急这种情绪的存在是很隐蔽的,因为学拳的人总想快一点学会。焦急的情绪必然带来紧张,从而影响你的放松。如不加提醒.习以为常.终身受累。

  比如.笔者学习太极拳.虽然是“无师传授枉劳心”.算来也有六十多年了.认为已经很放松了,但看了这“不急”二字,仔细一想.在打拳之前的一套热身运动中,常常会急于求成,只注意完成运动的数量,却忽略了质量。在打拳的时候.有时也存在一定的任务观点。

  再从学习太极拳有益修身养性来看,本来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也没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听之任之,我行我素。但如果拿“不急”二字来对照检查,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急躁情绪还真不少。遏事急于求成.像冲开水这样的小事来说.一壶开水冲入两个热水器,急也好不急也好.反正就是这么回事。这些小事中的焦急积累起来就会伤身。这“不急”二字对我来说.真如当头棒喝。遇事不急,气定神闲.才是真正的生功夫。

  第二个感悟是“练法”.指练拳的方法。康戈武先生说“他(指石磊)翻着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多处介绍同一拳势有几种练法的地方说.这种写法证明,在陈鑫著述此书时,陈氏太极拳架中的若干动作.已因人而异地出现了不同练法。”

  笔者以为,所谓不同的练法,其实是对拳势不同的认识和领悟的表现,不但发生在不同的个体上.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其前后的练法,也会随着认识领悟的进展深入提高.而在形与质上产生微妙的变化和飞跃。著者85岁,练习杨式太极拳60余年,唯一的收获是健身,越到老年.越体会到健身的重要和可贵。见到同龄人相继去世或病倒.我常常暗自庆幸.这辈子太极拳是学对了。

  有人说:”练太极拳只为健身.那是粗浅的认识,这种目的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达到。”这种认识是值得商榷的。在今天练习太极拳不为健身还想干什么?而且健身也是有层次的。“详推用意终何在7益寿延年不老春。“健身,本是太极拳的宗旨。

  回到“练法”上来。笔者练太极拳结合气功站桩十年,强化内气升降,逐步到拳论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在“练法”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比如.“手挥琵琶”原来的练法是:左虚步,双手参差前合.略带前送意。“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后.不知不觉中,右脚跟步时,行气震脚.成左虚步后,双手参差前合并随内气有一个弹性前送的动作.非常活泼有趣,使拳势发生了质的变化。

  又如“弯弓射虎”,一直是右弓步,双拳同时打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后.随着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的整劲一气贯通,不自觉地形成先向上打右拳,劲起右脚跟.再向前;中左拳,劲起左脚。仔细想来.即使用于攻防,也以两拳先后出拳为得势,从阴阳虚实来衡量,两拳同时出击也不得法。“左右披身伏虎”“玉女穿梭”两势同此。

  又如“反身白蛇吐信”,原本的练法是:反身后成右虚步,右手收于胁下,左手立掌推出(吐信),接着右手从左手上穿出(有人认为这是吐信),下接“上步搬拦锤”。两次“吐信”.右虚步不变。“以气运身”后,第二次“吐信”时.右虚步瞬间变右弓步,同时以丹田为重心.整体前探.然后回归右虚步.下接。上步搬拦锤”。“撇身捶”的打法亦如此。

  进入“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练法以后,除上述列举的外形上的变化.总体来看,走架的节奏性加强了,动作的整体性提高了。从内里来说,每一个拳势都与呼吸息息相关.类似于“体呼吸”的说法。每一个拳势都有一次气沉丹田的过程,丹田气满,带脉充盈.整体有劲.劲贯四梢,丹田成为拳势的核心,好像是丹田在打拳。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不用力而有得力感一一内劲?

  以上概述,自感拙劣.姑妄言之,切盼指教。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1106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