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太极拳修养身心的内涵(正文)

太极拳修养身心的内涵

2012-01-15
核心提示: 修学太极拳的目的是修养身心,修养身心的主要途径是太极思维(龙和凤、河图和洛书、阴阳中等中华核心思维)、太极内功心法(筑基...
  
      修学太极拳的目的是修养身心,修养身心的主要途径是太极思维(龙和凤、河图和洛书、阴阳中等中华核心思维)、太极内功心法(筑基内功、行拳心法、行走坐卧不离这个等,俗称太极功、太极内功)、太极拳架(学拳架、修拳架、入拳架、练拳架、悟拳架、改架子、出拳架、创架子、无拳架等太极拳套路的进步阶梯)等内容的同修同悟,亦可称之为太极文化修学体系——本人教学实践称之智勇太极学体系。

     这个修学体系,共有9大修养身心的内涵。

      一,舒适为本,愉悦自我

      许多练习太极拳的人都强调“刻苦练功”,但越“刻苦”越容易出现动作僵硬、精神紧张、神意呆滞的现象,从而不仅不能取得练太极拳的乐趣和所应有的健身效果,甚至有人还会出现因锻炼不得法而损伤身体的现象。

     太极文化所推崇和传播的太极拳,讲究练拳时“找舒适”,找到舒适“舒适练。”不舒服是练拳不得法的缘故,因此,会越练越舒适,越练越愉悦,越练躯体气血越通达,越练内心越幸福。当代人生活紧张,因此,普及这种“找舒适,舒适练”的太极拳,对缓解压力,放松身心、促进气血循环,帮助实现延年益寿很有好处。

       二, 自然呼吸,了无痕迹

     我们所主张的太极拳,不强调用特殊的呼吸法。太极拳在整个演练过程中,应与大自然的山河日月一样,不过分地强调什么,更不去设定特殊的呼吸法,练拳的时如果过分强调呼吸,则违背了太极拳自然无为的本来状态。

     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不管呼吸,就如水入沙中,了无痕迹,这样天长日久,则“深细匀长”的呼吸状态反而会自然形成,从而在不知不自觉中进入练太极拳的美好意境,这样,身体反而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健康,精神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滋养。

     三,借假修真,锤炼神意

     我们所推崇的太极拳,非常讲究借假修真——凭借形象思维,把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的景象,通过“摹拟”想象的方式,“制造”出某种、数种、数十种具体的物象,然后通过这些“虚无”的具体物象,来修炼自身的内在真意——真意就是“有意若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就是“时机与奥妙”出现的瞬间,这个瞬间太极拳称之为“神意的隐显”。

     太极拳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不是单纯的体育运动项目所能概括的;甚至,比日本医学专家春山茂雄所倡导的(著名的《脑内革命》一书的作者)“脑内革命”更有可操作性。春山茂雄认为“制造形象”的右脑锻炼法,是延缓衰老的最好方法,因为“右脑具有人类睿智的精华”。

  太极拳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自中国古人“借假修真”的智慧,是最好的右脑锻炼法。

     四,静动一如,空中妙有

     “静中触动动犹静”,“意在先,内气催姿势”等身心功夫的内在启动顺序——这些传统太极拳的真髓,必须予以保留之、传播之,否则,不仅仅是太极拳、太极文化领域的重大损失,而且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失去了这些“反求诸己”、“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技艺、理念,太极文化的核心内涵就会大打折扣。

     太极文化体系中的太极拳技艺,其阴阳变化规律,其动作姿势的产生,都是因静而动,因内达外的。舍此就会“本末倒置”,离“道”日远。

     五,祛病延年,和谐身心

     太极文化体系中的太极拳拳友之间的交流途径,依次以推手(亦称揉手、搭手、獦手)、穿手(川手)、散手的进步阶梯来进行训练的。在此过程中,要遵循“戒定慧”三学途径。“戒”就是戒用力,避免“角力、蛮推”等;“定”就是中定安舒,平和流通,舍己从人;“慧”就是生发出太极拳的智慧来,身心和谐,常乐我净。

     太极拳功夫体系中的太极拳拳友之间的交流途径,比如推手(推手是内部师兄弟之间的功夫训练),不是意气之争,不是功夫高低中的输赢,而是战胜自己想用力的习惯,让心态在压力面前保持轻松平衡,让躯体在交流的过程中,气血更好的流通——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神意气(太极之阴)和形体动作(太极之阳)是否成为整体,太极拳的盘拳走架是否正确等;此外,这也是一种相互之间通过神意气进行深层次渗透性按摩的有效方式,对促进太极拳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和身心修养很有帮助,既文明又有情趣,既高雅又健身效果明显,符合现代人文明交往的需要,也符合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更能取得祛病延年、健美身形、和畅气血,完美身心的效果来。

    一句话,太极拳拳友之间的交流途径,目的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不是为了打败他人,而是为了战胜自己,让自己摆脱有限生命和世俗况味的桎梏,去参阴阳造化,享受“延年益寿不老春”之乐趣,从而全方位地优化身心,优化生命。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1086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