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太极爱好者询问我有关拳架的优劣与练功的关系问题。我想就此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打一个比方,一个学生想成为书法家,他首先要做的大概是两件事;一;找一本名家碑帖。二;找一个书法家或精通书法者为老师。为什么首先要做这两件事?这是因为:名家碑帖具备了从笔划、结构、书体、行气、章法、气势,等等一系列必须具备的要素。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把碑帖里潜藏法理,深入浅出逐步深入的开讲、引导、示范给学生,学生只有细心按照碑帖的样板和老师的要求,静心学习、临摹,才能少走弯路,形成如帖的规范、尺度,积累深厚功力和感悟,做到形神兼备,才能逐步从初级到高级,从小成到大成。
太极拳亦然,回顾历代各位太极名(明)家打出的拳,无不规范、工整、气势磅礴,处处符合太极拳理、拳论,既有一动无有不动的圆活轻灵之趣,又有稳如泰山,舒展大方,百万大军撼之不动的将军风度!
能打出这样的气势,拳架套路一般都具备了:规范的定式架子,符合实战要求、有着严密、细腻的技巧变化、科学合理的动作搭配、最佳的运动轨迹,各种特定要领的掌握,使全身所有的神经、肌肉、骨骼、内脏等全都协调一致的运动,才能从初步的外形拳架开始,逐渐练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全身一致,逐步体现精、气、神、意合一的较高境界。
而不是象某些人所讲的那样:“太极拳不在拳架,在神意!”试想;起步时如果没有象样、规范的“拳架”作基础,这个“神意”岂不是水中月亮、空中楼阁?
所以看一个人的拳架,他如果打的像跳新疆舞一样的舞手弄姿或者呆板做作,就该打个问号,是不是像他讲的那样得真传?究竟是跟名家学了几天?还是几月?几年?“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