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轩89岁时留影
节选:
李老不光编前辈的神奇故事,他还现身说法拿自己来编故事,最神奇的一段是“摘帽子”。此事在书的第13页,李老说他25岁来天津,在财政局长李鹏图手下做事,有一回去捐物处办事与捐警发生冲突------
民国警察帽子
李老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他的功夫足以对付二十个捐警,他如果放开了真打,可以把这二十个人打得很惨。
坦率地说,我不相信李老有打二十个人的实力。一个人如果连一对一的实战都很少打,却能打二十个人,无论如何有点天方夜谭。
其实抛开李老的技击实力,仅从李老在这段故事中说的两句话:“我能摘帽子,也能摘脑袋”,就大致可判断出,李老不大明白技击是怎么回事。
我的理由是,能摘帽子,不见得能摘脑袋(能打人)。大家知道,伸手摘人帽子,不用发力(准确说是只用很小的力),而打人,不论打脸还是打躯干,不发力就不成。
这就是说,摘帽子,比打人容易。从摘人帽子到打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从动作的准确性看,伸手抓帽子比发力打人更容易把握,大家可以试验一下,在桌子上放顶帽子或木块什么的,你先做:伸手把它拿过来,然后再做:发力一拳打上去。两相比较你会发现,发力用拳打,比伸手去拿,在准确性上要难把握得多。
有这两条理由,我想,已足够证明李老说的“我能摘帽子,也能摘脑袋”是不成立的。
很多教拳的人给徒弟说拳,也爱用“摘帽子”的方式,示范时不发力,只把手往徒弟脸上伸一下缩回(类似抓帽子),意思是,我这一拳能打你。现在大家知道了摘帽子的秘密,以后学拳就多留一份心眼吧------
大家想必早已注意到了,李老是年轻人给捧红的,十年来,给李老鼓掌叫好的一直是些年轻人,中老年粉丝并不多见。
这有些奇怪是吧?按正常情况,一个耄耋老人的感悟之言,应该是中年以上的人才喜欢,才能与之生发共鸣,年轻人一般是不感兴趣的,比如那些在网上受年轻人热捧的书,有几个作者是八十老翁的?赵道新写书也是在老年,赵道新轰动武林的那些年,对他的言论颇多感触的就是些中老年拳迷,年轻人则普遍茫茫然不知说什么好。
以李老八十多岁的高龄,他何以就制造出一个反常,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我以为,李老的制胜法宝主要有三个:其一,可劲忽悠美好;其二,把武术讲得很神秘;其三,回避科学。
李仲轩懂技击吗?
李仲轩说的对吗?
照李仲轩讲的练法,能练出功夫来吗?
以上的疑问,是近十年来经常有武术爱好者向我提起的,问话的人多数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这表明李老的粉丝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有些人尚保持理智,没沦落到痴迷的程度。小伙子们问得很诚恳,希望我如实相告给他们一个真实的答案。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向来口无遮拦,写文章尚且如此,换了口头谈话我就更无忌惮,何况小伙子们这么信任我。我不想辜负这份信任,所以我每次都不遮不掩不绕弯子,明确告诉他们:李老不懂技击;李老说的有对有错;李老的东西,即便对的部分也属于锦上添花,不是练拳的根本,如果你尚未练出技击功夫,对你没什么帮助。
这是我读《逝去的武林》的真实感受,这些感受在我心里搁了十年,现在我既然要把它们用一部书的篇幅讲出来,我当然要实感实说了,不然,我对不起我自己,对不起武术,对不起对武术一片痴心的爱好者们。
我和很多读者一样,最早也是从《武魂》开始接触李老的文章。不少人夸李老的文字好,善讲故事,我也这么认为,如前所述,我甚至认为李老的文字在武林是最好的,尤其许多比喻信手拈来,令人拍案叫绝。但同时我又不时地摇头苦笑,感叹有着这么好的表达能力和感悟力的老人,他对技击的见识,怎么显得那么幼稚?
幼稚,不用说是由于不懂,没练过技击,打的少。技击这个东西,实话说,不会的人是谈不到点子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