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陈式太极拳腿部缠丝劲(正文)

陈式太极拳腿部缠丝劲

2011-09-15   吴颖锋
核心提示:作者拳照 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以缠丝劲统领全身的螺旋运动,所以,缠丝劲不仅仅表现在上肢,而应当同时表现在下肢部分。 下肢...
  

 

作者拳照

 
     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以缠丝劲统领全身的螺旋运动,所以,缠丝劲不仅仅表现在上肢,而应当同时表现在下肢部分。
 
    下肢部分的缠丝也分为顺缠和逆缠。脚尖向外撇叫顺缠,脚尖向里扣则被称为逆缠。
 
    按照陈式太极拳第11代传人陈全忠大师的说法,练拳时要“腿如麻绳腰如钻”,腰腿的配合是在同时完成的。即随着丹田潜转,带动腰轴的旋转,进而传递到四稍,传动过程也是螺旋缠丝的。对腿部来说,胯、膝、踝三个关节以及脚部脚跟到脚趾的所有关节将逐一发生旋转,形成丹田到四稍节节贯穿的螺旋缠丝劲。有人把这种内在的节节贯穿的缠丝劲从外部描述为“旋腰转胯、旋膝转踝”。
 
    完整的缠丝劲训练,将会给内气行走提供一个通畅的渠道,对健身和技击大有裨益。从健身角度来讲,缠丝劲促进了血气流通,滋润五藏六腑,培植根本。从技击方面讲,螺旋缠丝劲以离心力消解了对方来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发力时螺旋缠丝路线如同枪膛中的来福线,有加速、稳定的作用。当然,腿部作为全身的基础,除了具有象上肢类似的攻防作用外,还有承载周身的重要责任。所以,腿部缠丝劲的练习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
 
    练习者常见的错误有两种:
 
    一是腿部乱晃荡,特别是膝盖经常没有章法的乱扭乱转。究其原因是因为练习者没有领会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实质内容,照猫画虎,囫囵吞枣,只是在表面上机械地效仿某些大师的做法。
 
    解决的方法是,在腰部旋转时,尽量先保持腿部在外形上不动,也就是拳论里面说的“且无妄动”,从而在放松的状态下,慢慢来体会肌肉缠绕骨头的感觉。缠丝劲是一种丝丝缕缕的感觉,它是真实的存在,但却不能单独拿出来。只要方法正确,就会在开始的时候在身体的某一小部分有缠丝的感觉。随着功夫加深,缠丝范围将会逐渐增大,最后达到从根到稍,一气呵成。
 
    第二种常见的错误是, 只顾上身的螺旋缠绕,而忽略了下肢的缠丝劲的训练,表现在下肢僵硬,内气不贯通。究其根源是只顾上肢旋转,下面蹲死桩。长时间如此练习则容易产生膝部劳损甚至膝盖积水。个别太极拳大师甚至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晚年腿部疼痛不能下地。
 
    纠正的方法是,用意念指挥丹田旋转,使丹田内气从内向外逐渐扩展到四肢,即向上带动上肢的螺旋缠绕的同时,向下同步地带动下肢的螺旋缠绕。当下肢到达胯部的时候,上肢达到肩部,即“肩与胯合”;当下肢到达膝部时,上肢到达肘部,即“膝与肘合”;当下肢达到脚部时,上肢内气到达手部,即“手与脚合”,这就是外三合。换句话说,我给大家所说的训练方法,会让你自然而然地贯彻“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的道理,让你领会出“外三合”实际上是“内三合”驱使下完成,进而实现“六合”的统一。
 
    两种错误是两种原因所致,其中第二种现象是学拳过程中正常过程,第一种现象则更为糟糕,那是对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理解产生了方向性的偏差。许多社会上的习练者都是如此,甚至包括很多武术专业队的队员。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是一个细腻的过程,有条件的朋友多请名师调整和指点。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1005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