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对太极拳有心者无不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汲取营养,笔者亦如此。每每捧起《道德经》都有新的感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话,千百年来我们反复诵吟,悟其涵义,指导作为。而老子在这里提出的“道”这个概念,宏大深邃,既抽象又具体。然,通常人们是当作法则、规律、定义、公式去理解的。如南怀瑾先生说,“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我们太极拳界在运用老子这段话时,也常常将太极拳追求的最高目标或境界称之为“道”,甚至有人提出了“太极拳道”这个概念。
其实,对老子《道德经》的这句话历来是有争议的。争议的关键是句读的不同带来意译的不同。坊间有这种句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近人、著名学者董子竹先生不仅坚持此说,还猛烈抨击非此说者。笔者也常常将两种句读反复阅读比较、结合自己修炼太极拳之体悟,思其含义,悟其真谛。
董子竹认为,道,不是什么法则、规律之类,而是生命力之源,是活生生的东西,是生命活动的整体系统。人,作为生命最完美的载体,可以去“体道”、“合道”,但不可能凭自己的意识去“用道”。
记得2年前笔者有篇文章《从太极拳道说开去》,该文根据庄子《庖丁解牛》故事寓意将太极拳分为技——道——艺三个层次,明确指出,太极拳者要逾越“道”的阶段才能到达艺术的彼岸,从而批判了太极拳达“道”及至的观点。这与董子竹先生的观点有点殊路同归的感觉。
简单说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再从知到不知的循环反复。比如,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只是认识到宇宙整体运行的点滴或部分,于是,人们往往将认识到的点滴或部分抽象为什么法则、规律、定义、公理等,其实,这都是不可靠的,当然也不是“道”的本身, 因为,这点滴或部分的背后隐藏着人们还不认识的无尽的“不知”。
知“不知”才是“真知”。
从“知”,到对这个“知”背后隐藏的“不知”,这就接近“道”了。因此,我们所得所行并不是“道”,而是“道”的点滴或部分,然一切所得所行又无非是“道”,以故,“道可、道非、常道”。
“知”也罢(道可),知“不知”也罢(道非),都是对“道”的“体认”,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逐渐合于“道”,亦即“常道”也!诚如庄子所说,以人们所知道的且运用所知道的东西,去探寻人们所还不知道的东西(“以其知之所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就是“常道”。“常道”不可说也说不出来,只能“随顺”地顺其自然。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本意了!
太极拳何尝不是如此?太极拳,它是以中国古代太极思想为引导的 ,以人类自身意念、气机为统驭的,以松沉圆缓、刚柔相济的肢体语言体现的技击机势的防身健身运动,因此,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人们修炼太极拳,就是修炼这个体系,修炼这个过程。
那么,我们怎样领悟老子的思想来修炼太极拳的过程呢?
王宗岳提出了“从着熟、懂劲到神明”的过程。
陈鑫提出了“始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的过程。
笔者学习先贤哲理思维和太极理论,结合自己修炼太极拳体悟以为,修炼太极拳的过程,是一个从“见迹见形、得意忘形,到得心忘意、无心成化”的过程。
见迹见形——初学太极拳,以外部形体符合太极拳基本要求(遵乎规矩)。
得意忘形——逐步丢开外部形体所谓的标准、正宗,注重内部“意”、意念
的丹田运转,气血运行(化乎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