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名家对话现场
陈小旺在谈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8月22日下午,第六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在市广电局一号演播厅完美闭幕。在两天多的时间里,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及杨振铎、孙永田等杨式、孙式、和式、武式太极拳大师以及罗祖亮、罗卫民、虞定海等致力于太极拳理论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相继登台,就太极拳发展战略、国际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发表主旨演讲,并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对话交流,共享太极文化的无穷魅力。
“听完这些太极拳名家、高手的谈拳论道,我对太极拳的理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太极拳真是博大精深,不愧是中华武术的奇葩。”来自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的张老师告诉记者。
据了解,本次论坛包括六项主题活动:太极拳发展战略论坛、太极拳国际论坛、太极拳博导沙龙、太极拳名家网谈、太极拳论文评选、陈家沟研学。每一场活动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阐述了太极文化的深厚底蕴。论坛上,各路太极名家、高手思想火花不断碰撞,共话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数据同样可以说明问题:本届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共收到来自日本、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以及国内的太极拳学术论文91篇,论文的质量、数量较往届均有很大提高,达到了国际学术会议的水平。那么,名家高手谈拳论道,都碰出了那些思维的火花?对于我市发展太极文化产业能提供那些有益的借鉴呢?
谋“国拳”地位 走产业化道路
谈拳论道之发展——
谋“国拳”地位 走产业化道路
20多年前,一部《少林寺》电影,让少林拳名扬天下。而今,太极拳虽已在历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的推广下逐渐走向世界,但影响力却依然与少林拳不可同日而语。那么,太极该如何扬名,如何发展呢?8月20日下午,第六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开幕式后,第一场太极拳战略发展论坛也随即开讲,太极名家纷纷支招,共谋太极拳发展传承之策。
“太极拳历史悠久,在民众中根基深厚,极具普及推广价值,应作为‘国拳’予以强化普及,并写入相关的法律法规之中。”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确立太极拳“国拳”地位加以提倡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罗祖亮应邀出席论坛时说。
目前,太极拳在国内的认知度和普及率较低。抽查显示,很多人认为太极拳属老年人拳种,只适用老年人,大中城市的参学率仅有万分之五,青少年则在百万分之八以下,与外来拳种的跆拳道、瑜伽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是太极拳运动发展的核心。”罗祖亮指出,可采取行政推行和商业模式两种手段,由国家制订专门的培训、普及计划,列出专项资金来推广太极拳运动,鼓励社会办会、办学,引导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开办大型太极拳俱乐部,培训具有专业水平的职业队伍,巡回辅导、表演。另一方面,采取走足球、篮球、乒乓球的产业化模式来运作,并对接国际相关做法和惯例,把太极拳运动推向发展高峰。
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发展部主任罗卫民说,从太极拳自身的文化特性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来看,太极拳符合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选择,符合人类对于健康的需求。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代表。因此,推广太极拳应当成为国家文化和体育战略。
“可从研究和行为两方面着手,太极拳思想和理论的复杂性,套路形式的多样性,需要对其研究、改造,使之更符合现代社会人民的需求。在行动方面,要着力探讨太极拳的推广模式,政府、学界、太极拳专家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探索。”罗卫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