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来说,长期以来,竞技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家的投入,各地方政府的投入,运动队的保障,运动成绩的认可,赛事的归属类别,运动员的出路……等等,与民间武术都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中国武术套路在竞技武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各种国家计划内的武术赛事套路的金牌数量可见一斑。针对全运会武术套路金牌减少后如何应对、社会上一些人对中国武术套路能否代表中国武术的质疑等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国荣。
武术套路市场化之路前景光明
从武术的赛事体系来讲,每年有两个锦标赛和冠军赛,这都是结合亚运会等一些国家计划内赛事这条线的。除此之外,今年太极拳还有一个大的锦标赛,传统的有一个冠军赛,加上对练大奖赛,今年年底在太原还有一个精英赛,实际上是在冠军赛的基础上再精选的一项赛事。明年我们要搞成系列赛事,就是单项比赛。这个赛事已经和太仓在谈,他们的经济实力比较强。比如从四月开始刀术比赛,五月剑术比赛,都是专业运动员参加。我们给他一个市场运作的概念,也叫王中王。像刀术比赛,我们叫“刀王”。年底比出一个“王中王”,要求会更高,不能单一一项好。比如“刀王”“剑王”参赛的时候比七项:刀、枪、剑、棍、长拳、太极拳、南拳,七项总分最高,那才叫“王中王”。把中国武术套路也作个市场运作,太仓有这个兴趣。这应该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这项赛事我们今年正在筹备,明年肯定推出。要让我们的套路运动员享受散打运动员的同等待遇。单项王,要给奖金,不低于两万。“王中王”就更高了,至少不低于十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应该有很多企业对这个赛事感兴趣,因为要比八个月,运作时间很长。我们可以和媒体结合,把央视的“武林大会”作为一个平台,通过市场运作,也让我们套路运动员的付出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相匹配。现在的运动员挺可怜的,这次十六名进不去,不能参加下半年的冠军赛,一年就没事干了,过了冬天明年再开始。那样会形成低水平的循环,造成资源浪费。其实有些运动员那怕是锦标赛成绩不理想,完全可以打这个赛事,以后也可以发展成职业赛。
中国武术套路有很多优势,观赏价值非常高。全国锦标赛参赛人太多,没办法做细。市场运作的赛事经过市场包装效果完全不一样了。以后的集体不光是表演,每个队给一个小时集体会演。这样以后我们出访,随便哪个队都可以拉出去了。最后也可以评个大奖。我希望我们的套路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否则真的浪费了。
我从小是练套路出身的,很苦,套路运动员出成绩的周期要比散打运动员长得多,拿成绩最少要八年,十二年才能像个样。比如六岁到八岁启蒙,十二到十六岁进入省队,开始参加全国比赛。刚参加很难拿什么成绩,起码一个周期两年。二十二到二十六岁才是他的黄金期,如果不受伤、保持好的话,像赵庆健可以练到三十岁。套路基数大,练的人多,以后的社会作用也更大。我们现在给运动队灌输专业队伍不是光为了全运会,竞技只是一个示范作用,也要有传承。就像歌唱、绘画一样,专业院校、搞职业的就应该比业余的强。我们现在有些人的观念反了,好像真正好的都在民间。专业运动员素质条件都摆在那儿,认真练一年业余的就很难比。我们运动队要重视这个。现在有一个问题,有的运动员年龄差不多就挂上专业院校了,不能练了也毕业了。他们走向社会很单一,比如练枪剑的就会枪剑,以后到社会上当个社会体育指导员都难,社会上谁练难度啊?把难度动作去掉,我们的运动员优势就没有了。我们希望运动员的路子更宽一点。
今年的太极拳锦标赛就考虑到人们的关注度,必须要和观众互动,各比各的很难触动观众。老百姓关注进程,我们可以采取单败淘汰制,两两抽签,两两对抗,哪怕最后两个不是最优秀的也没关系,这个过程保证每场都有悬念。也可以采用末位淘汰赛。全能比赛要求运动员陈、杨、吴、武、孙几式都要会。抽签上场,抽到陈式比陈式,抽到杨式比杨式,这也是个进程。总而言之,在不影响全运会的框架下,这些赛事都可以做市场运作,不同的赛事不同的评分方法都可以做到。全国散打锦标赛运动员戴很多护具,到散打王护具都脱掉了,也没有影响其他赛事,套路也要有几种形式。一方面要把套路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过程中的互动也很重要。 (文/本刊记者 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