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拳”与“短打”之由来与释义
最早论述 “长拳”与“短打”的书籍,是明代唐顺之编著的兵书《武编?前卷五•拳》,书中讲到:“赵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三家‘短打’,越[人]亦颇能”, “逼近用短打,若远开(离)则用长拳”(下文所引唐顺之语均出自此书)。唐氏所言简明扼要:远用长拳,近用短打。“长拳”与 “短打”是相互对应的两种招法,在山东专练(后来成为螳螂拳中的技击招法)。
(1)在《汉语大字典》中,“长拳”两字的释义分别为:“长:①凡空间时间距离较大者。又指长度;②远,不近”。“拳:①手;②屈指卷握的手,即拳头”。
在拳法中,将“长”与“拳”组合命名为“长拳”,其义即“长手”招法,是用于远距离击打的技击招法之名称,即唐顺之曰:“若远开则用长拳”。
“长拳”一词现在的释解易产生歧义,如果变通一字,即把“拳”字变“打”字,成为 “长打”, 就通俗易解了。“长打”与“短打”相对应,这不是笔者想当然,明代原有 “温家‘长打’七十二行着(招法)”之说(唐顺之语),此言证明唐氏时代,指招法而言,既讲“长拳”也说“长打”, “长拳” “长打”通用。那时候所说的“长拳”, 既不是“拳术类目名”,也不是“拳种名”,更不是现代长拳的套路风格名目,而是指因为与对方相距一定之距离,而施以相应的招法打击对方(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清代,就不再出现“长打”之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