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武术交流团在刘烈红大师武馆前合影
美国武术交流团成员在崀山骆驼峰山顶对练鹰拳
美国国徽上的图案标志是一只金雕,金雕也是鹰的一种,美国人历来崇拜鹰,鹰是美国人的图腾。而“中国岩鹰王”刘烈红大师的岩鹰拳正是模拟鹰的动作,浓缩了鹰的气质——美国人钟情于中国岩鹰拳,这的确合情合理。
6月25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中国少林武术中心”武术交流团一行70人,专程前来刘烈红大师的家乡--湖南崀山观摩鹰拳,这既是中美两国武术爱好者一次以武会友的武术交流,同时也是团长大卫兑诺之行,十年前他跟刘烈红大师因鹰结缘成为好友,当场约定十年后再次访问崀山,今天这位美国武林好汉一诺千金如约而来。时逢崀山刚刚召开了以“旅游立县”为发展战略的中共新宁县委十一届党代会,举县上下,掀起了全民兴游的发展浪潮,美国武术交流团的来访引起新宁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受到隆重接待。美国武术交流团访问了新宁县湘南武术馆,与该馆馆长、著名武术家——岩鹰拳王刘烈红师傅及其弟子进行了交流切磋,并深入考察了岩鹰栖息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骆驼峰,追寻崀山孕育出岩鹰拳的奥秘。
原来,几千万年来,大自然这位雕刻家对崀山巨厚丹霞岩层孜孜不倦的的流水切割、溶蚀和风化,不仅为崀山留下了很多栩栩如生的象形景观,也在崀山的石壁上为岩鹰留下了很多天然巢穴。同时,崀山的峡谷沟壑中有着丰茂的植被,隐藏于其中的各种小型动物既为岩鹰提供了食物来源,又训练出岩鹰能看穿丛林的犀利的眼睛、灵活矫健的身姿、无坚不摧的利爪和勇猛无比的性格。
这种独特地质演变,形成了崀山随处可见雄伟壮观的方山台寨,拔地而起的石柱石墙,陡峭险峻的赤壁丹崖,狭长曲折的石巷石槽,使崀山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为绿林好汉、农民起义军提供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根据地。这样一来,各路武林高手汇聚崀山,形成了崀山人世代习武的传统和尚武刚毅的个性。晚清时期,这里走出了280多位四品以上的官员,这些官员大都以武将出身,由此可见崀山深厚的武术文化基础。
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岩鹰拳王刘烈红,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
刘烈红出生于新宁县回龙寺乡,他9岁习武,15岁那年,认识了隐居深山的原南京国术馆教练、武术大师蒋兆鸿先生。蒋兆鸿对刘烈红十分器重,将形意拳、24招岩鹰拳和祖传下来的接骨疗伤妙法都传授给了刘烈红。由于刘烈红天性喜爱鹰,加之生活环境中他能经常坐在崀山山峰岩石上观察岩鹰的起飞、降落、捕食等动作,使得他在24招岩鹰拳基础上,自创了一门以岩鹰的攻击动作为标志,以岩鹰的精神气质为引领,融合形意拳、八卦掌、陈式太极拳等各派拳种所长、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新的岩鹰拳。
1987年,时任湖南省省长的陈邦柱组团赴美国访问,当时已成功塑造了电影《武林志》中的牛武、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中的独眼龙的湘南武术馆馆长、岩鹰拳王——刘烈红就在其列。刘烈红在美国各地巡回表演14场,不仅场场赢得喝彩,还轻松打败了前来挑战的身高1.90米的黑人大力士,赢得中美武术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可以说,从那时起,刘烈红就被很多爱好中国武术和中国文化的美国人熟知并喜欢着。在他们看来,这种集中国各派拳种所长同时又极具鹰的性格气质的“岩鹰拳”,不光有着很浓的中国味,也跟美国信奉的金雕精神隐隐相合,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艺术魅力。
美国人大都信仰基督教新教,早期移民以新教徒为主,随后的西部牛仔文化又迅速风靡全美并席卷全球,美国人坦率、刚毅、乐观、好斗,又以独立自由为人生信条,似乎没有比金雕更适合做美国图腾、更能概括美国精神的动物了。然而与以“龙”为图腾的中国人相比,以“鹰”为图腾的美国人在“鹰文化”打造方面,显然不如中国人,因为中国的龙文化不光有龙的图案和龙的精神阐释,还有“舞龙”这种行为艺术,而美国的鹰文化只有鹰的图案和鹰的精神阐释,但是没有“舞鹰”这种行为艺术。刘烈红的岩鹰拳会不会成为美国鹰文化的行为艺术呢?我们不得而知,然而美国武术家大卫十年前率86人团来访,十年后又率70人团来访,这不仅实现了他与刘烈红十年前的崀山之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对中国岩鹰拳的热爱。
有趣的是,大卫的访问团这次还破例被刘烈红师傅允许参观了他的私人奇石根雕博物馆,70个金发碧眼的美国人在刘烈红的奇石、木化石、根雕中转来转去,这些保持着自然形态又极具象形特点的石头和木头,或斑驳怪谲,或生动离奇,或活灵活现,岩鹰的生活环境在这里被集中展现,刘烈红师傅身处其中而快然自足,仿佛他就是一只鹰王的化身,而那些惊叹不已的老外就像一群意外闯进岩鹰地盘的金雕。
中国与美国,这两个东西方文化的代表,在崀山的岩鹰拳和鹰文化里,又找到了共同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