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中原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确,黄河腹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太极拳圣地陈家沟便是其中之一。
陈家沟东承沁河之恩,西连沇水之泽,近带黄河,远扼伊洛,舟车都会,号称陆海;北负太行之雄,南据虎牢之险,北连上党,南迫洛阳,地势平阔,土广民殷。在冷兵器时代,这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武王伐纣、楚汉之争、虎牢关之战等著名古代战役也都发生在此,所以这里人们自古尚武。
陈家沟与伏羲画卦台隔河相望,这里是太极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厚重的太极文化积淀。太极文化的母体是“河图”与“洛书”。《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河图”与“洛书”出现的位置,就在产生太极图雏形的河洛交汇处附近。河洛交汇的自然现象与“河图”、“洛书”上潜在的信息触发了人文始祖伏羲的灵感,从而创造出了五行和八卦,产生了太极文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下太极出河洛”。陈家沟,就在河洛交汇处的对面,正处河洛文化中心区域,它与神农涧相距不远,又是著名的怀药之乡,中医文化根深蒂固。不难看出,陈家沟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太极拳,产生于这里,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太极拳,是一种以太极文化为内涵的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它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的一套具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和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柔弱胜刚强”上。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都来源于老庄哲学,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主要体现在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所以说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也可以说,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动态标识,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明清以来,陈家沟这个世代以农耕为主的小村庄,先后走出了陈王廷、陈汝信、陈所乐、蒋发、陈大鹏、陈正如、陈善志、陈爵、陈秉旺、陈公兆、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陈耕耘、陈仲甡、杨露禅、陈延熙、陈尧、陈鑫、陈发科、陈照丕、陈照奎、陈立清、陈全忠、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一百多位名闻华夏、威震八方的太极拳大师,先后出版了四百多部太极拳理论著作和教学电视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陈家沟尚武之风得以恢复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太极拳师,他们往来于世界各大洲 ,传播太极拳文化。小小的豫北平原小村,成了世界各国太极拳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举世闻名的武林圣地。为满足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需要,近年来,温县县委、县政府在陈家沟村内原有遗址基础上,斥资兴建陈家沟景区。陈家沟景区主要由太极拳祖祠、陈氏祖林、东大沟造拳处、陈照丕纪念园、杨露禅学拳处和大皂角树习拳处等景点组成。陈家沟的绝世武功和遍布全村具有很高价值的建筑、雕塑、石刻、壁画、书法艺术,都深深吸引着海内外太极拳习练者前来寻根祭祖、参观游览。
陈家沟村内主街东西两座牌楼之间有太极拳祖祠。太极拳祖祠主要由山门、东西碑廊、拳谱堂、东西配殿、祖师堂组成,是纪念太极拳始祖陈王廷和历代太极拳大师的武林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