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和传承人,都为其保护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但尽管如此,龙形拳的保护和继承仍“面临濒危的处境”。
上周,记者从三水区文体旅游局了解到,龙形拳正在申报省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申请成功,它将成为继粤曲星腔之后,三水的第二个省级“非遗”。
地道南方拳种
三水设立“根据地”
说起武术,不少人会想起太极拳、咏春拳、蔡李佛等,而在岭南一带,龙形拳同样流传甚广。佛山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余耀泉说,龙形拳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它绝对是地道的南方拳种,在广州、佛山、香港有不少弟子,在世界各地都有武馆、学员。
虽然名称有“龙”,但龙形拳不是“猴拳”、“鹤拳”“螳螂拳”之类模仿动物的“象形拳”。龙形拳“以腰为轴,由腿至腰发劲到四肢末梢”,动作如“游龙攀云”。龙形拳拳经中有所谓“动如神龙游太空,静似玉女守深闺”,即主张出招前须松弛、冷静,而拳既出则威严、凶猛。
据介绍,龙形拳属于传统的南派拳术,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为少林五梅所传,罗浮山华首台寺主持大玉禅师是五梅的传人,林耀桂是大玉禅师徒弟,三水区南山镇人马齐拜林耀桂为师学习龙形拳,并将龙形拳于1948年传入三水南山,1989年传入佛山禅城、南海等地。
马齐于1936年拜林耀桂为师,学习龙形拳20年。学成后,长期协助师傅授拳,直至其赴港定居。马齐虽然拳技高超,却一直在广州第十甫的“大明星”理发店做理发师。
1978年,马齐从“大明星”理发店退休,回到家乡三水迳口。曾有媒体报道称,2003年,在三水的一次群众集会上,88岁的马齐上台表演了龙形拳,动作遒劲、利落,当地领导大为振奋:原来龙形拳的传人竟蛰居在我们这里。
2007年,南山镇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兴建龙形拳会馆,马齐之子马国辉任会长。当年12月,马齐龙形拳会在南山镇成立,马国辉任会长。当地政府希望将龙形拳打造成南山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年都投入资金,全力支持龙形拳会馆的日常运作,积极联系龙形拳表演队外出表演。
目前,马国辉和师弟潘金培长期在三水南山镇龙形拳会馆授拳,并配合当地政府开展“龙形拳进校园”活动。每周一到周三,两人都要在南山镇的迳口中心小学教授龙形拳课程。镇政府的公务员以及周围的群众也有不少人向他们拜师学艺。
2007年,龙形拳成为三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被评为佛山市一级“非遗”,去年开始,申报省一级“非遗”的工作也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