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八极棍法的渊源,根据八极门内的谚语:“康大力的棍,吴钟的枪,短打擒拿数李章,刘三闪的八极天下扬。”那么八极棍法应该源自康大力。但吴钟毕竟是一位武学大家,他和康大力、李章、刘三闪三位武林高人结交换艺以后,将四家技艺综合升华,对拳、械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正因为如此,吴钟才被公认为是八极门的开山鼻祖。
有人讲八极棍法源自少林,但具体是如何传到康大力或其他人,又演变为八极门的棍法,恐无从考。尽管没见有人拿出八极棍法源自少林的具体证据,但我感觉还是有点靠谱。说到棍法,精通者首推明朝抗倭名将,曾是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1528——1588)上司的俞大猷(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1503-1579曾任福建总兵官)。他行军路过少林寺,特入寺考察少林棍法,发觉少林棍法尚有瑕疵,当时的方丈也认可俞大猷的看法,故特派两名寺僧随军向俞大猷学习深造,以丰富、完善少林棍法。俞大猷著有《剑经》,虽名《剑经》,皆谈棍法,不可不知。在戚继光的名著《纪效新书•短兵长用说》中,将棍归为短兵,是因为“一棍不过六七尺,又欲两头双使,而两手握开,所剩棍头不过尺余。”戚继光重视棍法,认为“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故一谈讲棍法,戚继光不惜篇幅,在《纪效新书》中附图并全文引用了俞大猷的《剑经》。可见戚继光对俞氏棍法的珍视。还有一部讲棍法的著作就是程宗猷(字冲斗,1561——1636)的《耕余剩技•少林棍法阐宗》。
早年曾见先师手抄《剑经》,可惜先师早逝,未及对棍法追根穷源。由于上面介绍的两篇棍法文献专业词汇太多,我水平有限,看不太明白,可看图感觉还是和八极棍法很是接近(见图1与图2的对比),固有此推测。此论仅是笔者感觉,八极棍到底是不是出自少林,还俟武学的专门研究者考察印证。
先师讲八极棍法讲八个字:碰、砸、劐、挑、滚、翻、挤、塞。《罗疃谱》写作:粘、捻、挤、靠、擭、挑、掤、闸。大同小异,比如滚翻即是粘捻,挤塞如同挤靠。其他大约是方言口语和白字的原因而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