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太极头条 > 太极拳名家石明逝世十周年祭(正文)

太极拳名家石明逝世十周年祭

2010-10-05   《武魂》   陈惠良
  

 

  “明师”石明

  

  ——谈谈与太极拳家石明相关的人和事

  

  文/陈惠良

  

  今年四月十八日,是杨式太极拳汪脉传人、太极拳名家石明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近年来,网上谈论石明先生的帖子,日见增多,有褒有贬,甚至也有对他的传承持怀疑态度的。

  

  记得九十年代初,国画家李燕先生(国画大师李苦禅之子)曾慕名来到石明先生处。李燕先生认为,太极拳与易理相通,其理也与绘画相通,其中有值得他探求和吸取的太极文化内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一天,他忽然带着雕凿工具,来到紫竹院公园中心岛八宜轩(石明先生授拳的场地),在一块宽约半米、长有一米左右的大石头上,凿下了巴掌大小的一个象形字“明”字(见图),想必是以这种方式赞扬石明先生是一位“明明白白的太极拳老师”。

  

  这一则资料,十年前石先生逝世时,在由笔者策划、张子辰兄署名的一篇悼念文章《和石明老师学太极的日子》里就曾讲述过。笔者与石明非亲非故,平时也没有什么接触,既不是他的入室弟子,也没有直接跟他学过拳。石明逝世后,为什么我会想到要策划这一篇悼念文章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有感而发”而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石先生在紫竹院设场授徒的第一批弟子中的杨家仓、黄震寰、张国健、张子辰、范理宝等,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包括在石先生拳场站了一年多的桩,后来考取了海淀走读大学,方才被石先生收为入室弟子的——我的忘年交——朱喜霖(“小朱子”),也与我过从甚密,互通有无,所以对石先生教拳的情况;他对太极拳的认识;他教拳的理念、步骤、方法等等,可以说林林总总知道得不少。尤其是我亲身感知到家仓、老黄、大张、子辰、老范等这些老友,经过石先生的点拨和独特的传授,短短几年功夫,就一个个有了很大进步,比起以往在一起玩的拳友高出了很大一截,甚至可以说已经不在同一个层次了。差别在哪呢?差别就在对太极拳内功劲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因此,尽管有人对石先生生前的一些做法有些微词,但笔者认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石明先生对太极拳真谛的努力探求和授徒时不因循守旧,独辟蹊径自创一套卓有成效的训练步骤和方法,功不可没,而这大大有利于太极拳的弘扬和发展,理应予以肯定。所以萌生了一种应该有人写文章,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加以研究的想法,故此就有了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

  

  上述诸位良师益友中,已故的杨家仓兄是我最难以忘怀的一位。家仓兄曾先后拜太极寿星吴图南和八卦宗师李子鸣为师,学习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拳艺。他随吴老学拳十分执着,但又绝不固步自封,当他了解到石明对太极拳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传授时,毫不犹豫地执弟子礼,向其学习。他不是一个心浮气躁、见异思迁的人,他是以吴老的传授为主导,吸取各家之长来丰富、充实自己。据朱喜霖讲:“他跟石明学拳时,学了一个揽雀尾整趟架子就全明白了”。

  

  家仓兄颖悟过人,但练功从不吝惜汗水。他练石明教的“无极桩”一站就是个把小时,在公园僻静处站,在家里看电视时也站,他几乎从不坐着看电视。练习胯圈儿(也是石老师传授的一个基本功),每天不是转几百几千,而是一转就是四、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因为“胯”关系着底盘的平衡和稳定以及虚实的轻灵转换。而且腰与胯,关系密切,腰胯松灵才能便于混身透空。据讲:他就是从活胯开始突破的,他的胯一动,肩、肘都跟着动,能单动(一边),也能双动(两边),由于他在活胯上下了功夫,外动带内动,原先里面丹田内转的功能更灵便了,因此他成了石明弟子当中的佼佼者。

  

  还有一件值得提起的事,按太极拳传统的教法,学者众,成者稀!有人十年二十年也不一定能入门。但朱喜霖(“小朱子”)跟石明前前后后学了三五年,太极内功的一些东西,基本都能掌握了。他应邀给老拳友们讲课,谈及自己学拳的体会时,主要谈的就是石明老师的超凡之处,他说石明老师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悟透了,并根据拳论要求精心设置了一整套训练的方法和步骤。头三年着重让学生们理解和解决的只是拳论的第一句话:“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论是站无极桩,练探海桩还是转胯圈儿及其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何谓无极?何谓太极?何谓动?何谓静?何谓阴?何谓阳?不搞清楚这些不行。因为这是基础。“小朱子”具体举例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望文生义,无极是太极的妈妈,不知道无极,找不到无极的感觉,太极就无从谈起。因此,石老师一开始就强调站无极桩,先在“静态中”让你找到“无极的状态”和体悟到“无极的感觉”。然后再求什么是太极?……什么是……一步一步练下去。正因为它设置的方法和步骤,与拳论要求相互吻合,所以习练者就比较容易入门和提高。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752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