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流派采风 > 深圳拳师,一招一式的快意生活(正文)

深圳拳师,一招一式的快意生活

2010-01-13   南方都市报   刘晓燕
  

科班出身的邓立海觉得K歌蹦迪都很无聊,只有习武才能带来精神乐趣。

曾浩觉得跆拳道和滑板一样都只是一种玩的方式。

武医不分家,梁子权也是半个郎中。

  刘治良是李氏形意太极拳的掌门人,带有80多位徒弟,他觉得习武的同时,修禅修道也同样重要。

  隐藏在城市角落武林拳师的生活

  一直很好奇,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是否存在,武打电影中的功夫真有那么玄?世上是否真有身怀绝技的高手,生活中是否藏匿着我们不知道的隐士?

  这些问题,如果你真的寻找,是能找到答案的,而且背景就是深圳这个崇商拜金的城市。

  有那么一群人,或在深圳长大,或已扎根十多年,或南下深圳不过两三年,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不相同,生活方式甚至迥然相异,但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对武术情有独钟,习武多年。

  无论是习咏春、打太极,甚至得了稀有的二指禅的真传,看似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他们却都对深圳怀着一份特别的热爱。对他们而言,这座喧嚣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江湖,从不缺少武林高手,值得尽情投入。而武术,对有些人来说,是实现梦想的道路,对有的人而言,则是一个找到自我的方式,还有些人,他们与武术已经融为一体,一招一式,如鱼得水,一呼一吸,无不功夫,也许,这便是他们口中“神仙般的生活”。尤其是那些全职专业拳师,他们是否不食人间烟火,是否经常闭关练功,是否行侠仗义,是否快意恩仇,他们究竟有何神秘之处,让我们带你走进深圳拳师的生活———

  曾浩 苍白少年因武强大

  曾浩眼神忧郁而酷,说话口音带港味儿,穿着休闲不古板,是现今标准的时尚范儿。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依然少年。实际上,他已三十。

  这是典型的二代深圳人,父母早年调到深圳搞建设,他理所当然考的也是深圳大学,学的是广告。而与武术结缘,也属偶然,曾浩小时侯体弱多病,性格也很内向,看到一位男同学打跆拳道,那个苍白少年心头的向往油然而生。

  从玩滑板,到学跆拳道,曾浩都觉得不过是一种玩的方式,从来没有觉得有多好也不觉得坏,直到学了咏春拳,师傅的魅力征服了他。直到现在,他也不觉得哪种武术比另一种强,关键是教的人能不能服人。

  就这样,师傅梁子权让他心服口服,于是跟着师傅开起了武馆,将过去的文化传播公司与爱好结合了起来,当起多面手———晚上,他是职业拳师,教学员咏春;白天,他是文化公司负责人,要外联沟通各种事务。

  这样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身份,在他身上却显得一点也不矛盾,就好像他外表很潮流很西化,而内心却想着武道禅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一切都自然而然。

  武术对他而言,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方式。过去,他觉得,谁能打赢谁就是高手,后来却发现打赢了也不一定能服众,人家还是可以不理你。原来,只想着拳脚功夫而不想做人,不是真正的武术,而只是一介武夫。

  不过,武术的肢体接触,还是让这个曾经的腼腆少年增强了自信,打破了隔膜,释放了压抑,将内心敞开。过去,什么事他都放在心里,最严重时憋得胸闷、头晕,越是渴望强大越是得不到。

  过去,他不怎么看书,现在跑到哪里都带着书,如今半年看的书比过去看的所有书都多,“越学越觉得自己不够”。他很喜欢咏春那种内敛与平衡,看起来松柔,爆发时却很惊人,让人越练越上瘾,越觉得武术的修养境界无止境。

  如今为自己做事了,他内心感到自由了,却也责任重大起来,没了周末的概念,也少了与朋友出去玩的时间,一天到晚只想着武馆的管理,用所学的现代管理、推广、运营知识使武馆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命,无论对他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一个新挑战。

  梁子权 不安分的武痴依然在学习放下执着

  徒弟们对梁子权的形容词是“专注如痴”。与人聊天,无论说什么话题,说着说着都能转到武术上去,不超过三分钟。

  要说潜伏在身边的武林高手,梁子权就是其中一位。过去,他干的是餐饮业,成天与油盐酱醋打交道,如今,他是红棉堂咏春文化会馆的馆长,成为职业拳师。

  初识梁子权,那一对浓眉给人一股凌然之气,加上他喜欢穿一身黑色唐装,稍一动作,就是一个招式,让人不敢轻慢。他来自佛山,是叶问的徒孙,自小习练家传洪拳,学过舞狮,18岁跟随叶问早期的七大弟子之一伦家习咏春拳,已有14年。

  过去,他学武术纯粹是玩的心态,直到接触咏春拳,他的心态才发生了变化,从此终生与咏春不可分离。“刚柔相济是咏春的特点,让我从浮躁变得沉静。”他觉得,这种以巧胜拙、以快打慢,连消带打、以柔克刚、慢练快用的拳法,让他内心取得了平衡。

  正因为这种深厚的背景,他在深圳成立了第一家咏春拳武馆“红棉堂”,并分别在南山与东门都有训练场,弟子非常多。不过,武馆目前还处于推广阶段,只能保持收支平衡,没有办法赢利,对他来说,钱也不是什么关键问题,如果用赚钱的心态去教拳,肯定教不好,所以,他甚至不把武字放在前面,而是将自己的武馆称为文化会馆。

  他现在晚上集中授课,白天相对空闲,生活“自由却不自在”,这并非武术带给他的,而是由于他天生不安分的性格。他曾在云南大理做过半个月,却不能忍受那种悠闲与宁静,他觉得过于平静容易消极。他还是喜欢深圳这个全国频率最快的城市带给他的挑战,因为“不进则退”,他闲不下来,如果没事做,他会发呆。

  他的家里也像一个武场,挂了叶问、李小龙的照片,咏春的口诀,以及人体的经络、穴位图,连摆放的物件也是木人桩、拳靶。每天看爸爸练拳,2岁的女儿也受到影响,不爱玩别的玩具,常常拿了拳靶咿咿呀呀地捶过去。

  佛山的武医不分家,梁子权也学了按摩、跌打、针灸等医术,是半个郎中,经常有人慕名找他看病,什么关节扭伤、落枕,都能手到病除,他也不收人家钱,免费医治,权当试验自己的医术。

  过去,梁子权的母亲见不得儿子学武,后来,儿子给老人家的老头老太朋友们治好了病,发现武术能强身健体,还能自我防卫,就转变了态度,很赞成了。梁子权是典型的多面手,除了学习医术,他信佛也信道,相信有轮回,他不睡午觉,每天中午打坐半小时,学习放下执着。

  刘治良 掌门人的神仙生活

  俗话说,大隐隐于市,38岁的刘治良是隐于公园。哈尔滨大汉刘治良体重230多斤,打起形意太极拳却身轻如燕,他拍着自己的肚皮说:“别看我胖,但没有多余的肥肉,结实着呢!”

  刘治良是李氏形意太极拳的掌门人,带有80多位徒弟,其中不乏身家千万的富翁、手握大权的干部,也有药店的小药师,和附近小区的老头老太。

  就是这样一位与各色人等都能打交道的掌门人,来到深圳不过2年时间,便已经广结各路朋友,把形意太极拳推广得有声有色。用他自己的话形容,自己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每天早上7点30分到8点,他准时起床,吃过早饭便来到家附近的园科公园,10-12点是教授学员拳术的时间,一到公园,他就“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个树木成荫、有花有草、人却不多的小公园,成了他的世外桃源,教拳的2个小时很容易忘我,等到课程结束,也已大汗淋漓、浑身湿透了,步行回到家中,喝点茶水,便吃午饭了。

  待睡个午觉,下午3-5点又来到“世外桃源”继续下午的教拳生活,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在深圳的这2年,他几乎天天如此。

  “特殊情况”就是带着徒弟外出打比赛,在过去一年里,他们打了不少比赛,也拿了不少奖。他希望今后能开展专业运动员训练,比如拳击、摔跤等项目的训练,而人才则是必须的资本,打比赛是最好出高手、培养人才的方式。

  公园里的场地虽小,但迎来送往过不少武林高手,当初,刘治良在此地设置公开有奖擂台,引来不少武林人士打擂,当然,结果是“不打不相识”,他因此结识不少武林界的朋友,也由此收了不少徒弟。

  当然,徒弟们都未正式拜过师,刘治良觉得自己内功不够深,还没有资历正式收徒。他所谓的“内功”,既是一种功夫的境界,也是练武的修为。他将这些心得写成文章,发表在《精武》杂志上。自言只读过高中的刘治良如今也是该杂志的特约撰稿人,每月都会写一篇文章,《李氏形意太极拳》也是他的著作,“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写出来了”。

  刘治良有着东北人的豪爽,虽然在训练场上,他是绝对的权威,不能容许丝毫的随意,但在训练场外,却是一个开得起玩笑的“大哥”而已。他的“和道堂”武馆就设在自己家里,有些徒弟也会与他一同吃住,每天中午,在附近上班的徒弟也会跑到“和道堂”蹭饭吃,天天都热闹得很,“师兄”、“师妹”之声喊得很亲密,俨然武侠电影里旧式武馆的场景。

  每当这时,他的妻子也只是温和地笑笑,抱着刚1岁的女儿去做饭。每天总有不同的人前来,这三居室便显得有些狭窄,在刘治良看来,却自有一番自在与惬意。“大概在深圳,没有人像我们这么开心的。”他说,武术改变了自己。

  练武对他来说,也是修禅修道,练得再强大,也感觉自己很渺小。这便是他眼里的道,武术起源以来,真正的高手很少,就是因为技术精的多,得道的却少。他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与武术已经密不可分,一呼一吸,无不功夫,一招一式,皆为禅道,正如形意拳的刚猛结合了太极拳的阴柔,讲究的是一个平衡。

  邓立海 22岁的“老江湖“得瑟地成长”

  在幽静的园博园南苑,每天晚上7-9点都会准时传出稚嫩的嘿哈声,那是“力尊武馆”演武厅里的青少年武术班的训练声。这个到了晚上就只有风声做伴的处所,隐居着一位会二指禅的武术高手,名叫邓立海。

  一米七的个头,白净清秀的面庞,唇红齿白……乍一看,就是一个文弱书生,更重要的是,他才22岁,说出来谁也不信,他怎么可能会少林绝技?没错,别看他年纪轻轻,却经历丰富,称得上是“老江湖”了。

  邓立海的家乡山东菏泽是尚武之乡,11岁那年机缘巧合走上练武之路,进了武术学校,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邓立海到北京上少年武校,也许是天生异禀,不少师傅都觉得他是个练武的好苗子,他也成为中国第一批接受二指禅功夫传授的三个徒弟之一。

  他的荣誉很多,跟随国家领导人多次出国访问表演,拿手节目就是二指禅,还曾多次出国交流切磋武艺,上过春晚,上过央视,一度意气风发,进军影视圈,与成龙、刘德华一起上过舞台,做过演员也做过经纪人。

  来到深圳也纯属偶然,2003年到深圳表演过之后,邓立海就喜欢上了深圳,2008年演出市场的萧条,促使当时以跑各种夜场表演武术为生的他决心来到这个一眼就爱上的城市。他用自己的积蓄,加上家里支持,就这样在一个人也不认识的深圳开起了武馆,硬是靠发传单拉到了第一个学员。

  闯荡江湖靠的是朋友,如今他在园博园南苑的武馆成了中华文化艺术交流学会的武馆,而且他还兼任了学会艺术团的副团长,经常带着演员外出演出。

  和很多武林人不同,邓立海就读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是科班出身,懂得丰富的武术理论和教学方法。这也是他在深圳众多武馆中的一大特色。

  他除了教小学员们基本功,还会讲武术知识。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是在每次一个半小时的训练课之后,那30分钟的摔跤游戏———让枯燥的武术训练变得好玩、实用,就是“师傅”邓立海从大学里学到的教育方法。

  不过,与平时温声和气截然相反的是,他在课堂上完全是另一副模样,说话干脆响亮,用小学员的话说,是“眼露凶光,杀气腾腾”。而实际上,这个上课凶巴巴的武林高手其实性格单纯,与同龄的少年无异,也喜欢上网,喜欢摆出酷酷的PO SE,拿摄像头自拍。来到深圳后,他写了一篇博客《得瑟的成长》,表示向“得瑟”的过去告别。

  与过去的荣耀相比,他现在算是籍籍无名,生活也很简单,到深圳一年多了,外出还记不住路。每天,他都“隐居”在园博园的南苑,周末就到益田的分馆去给比他大的成年人教授散打。

  谈得来的朋友,多在武术界,对他来说,社会上的朋友们谈论的很多话题他“听不懂”,也觉得太复杂,而他喜欢讲的武术话题,别人也如听天书。别人喊他去K歌、蹦迪,他都觉得很无聊。

  他觉得自己活得很带劲儿,晚上上课,白天训练,忙忙艺术团的事,晚上睡前想想未来的远大计划———把中国武术推广到国外去,日子就充实地过去了。

  ■深圳武林

  深圳有数十位武术流派传人

  深圳最早的武馆设立于上世纪80年代,但淡出大众视野多年的传统武术,重新兴起却是最近几年的事。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由于移民城市的特点,也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武术爱好者近30万人,形成了武术门派众多、武馆林立、高手云集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李连杰在深圳创办了一家武术文化公司,随后他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发展至今,深圳有数百位世界武术冠军和全国冠军级高手,散落民间的各个武术流派传人则有数十人,诸如“少林正宗”、陈氏太极拳传人、“道家奇人”、“武林奇棍”、武当掌门、白眉派传人等等。

  因为武术还未形成一个产业,即便是武功再高强,也不一定能靠一身功夫安身立命,所以,深圳的武林高手大多数还是隐藏在民间,从事着各行各业,武馆里学习、切磋的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与其他各种爱好一样,在公园里隐匿在晨练或晚练的人群中。

  这也就造成了传说中的武林高手,就“潜伏”在你我身边的现象,他们也许就是你家孩子的体育老师,或者是你所在公司的老板,又可能是你经常光顾那家馆子的厨师。

  搞不好,你吃过的红烧肉,是圆月弯刀切的,你喜欢的葱花饼,是太极八卦掌揉的……

  微观深圳记者刘晓燕 报道

  微观深圳记者单增辉 摄影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616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