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太极头条 > 《朱天才解读太极拳》出版发行(正文)

《朱天才解读太极拳》出版发行

2009-09-15   中国太极拳网   亦凡
  


陈式太极拳简介
 
        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庭,陈王庭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世称太极拳。太极拳在陈长兴之前,一直是家族内部秘传,未曾向外姓传播。然而为把太极拳发扬光大,陈长兴决然打破家族陋习,将陈式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外姓弟子杨露禅。杨露禅学成后,到北京王府授徒,在授拳过程中,将传统太极拳中跳跃、跌叉、震脚等高难动作去除改动,使得拳法姿势趋向于舒展大方、柔和易练,有利于太极拳的普及推广,这就是杨式太极拳。此后太极拳由此派生出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精髓,在众多的武术类别中,属于内家拳的范畴。太极拳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有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又有防病、健身、娱乐、修性、搏击等实用功能。它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养生学、道学、军事学、心理学、美学等领域广袤深厚的土壤之中,广泛吸收易学、道教、儒教、佛教的思想和中医学的精华,在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运用阴阳五行、导引吐纳、经络运行、运动搏击等手法;在精神和意念的引导作用下,以意导气,以气催形,虚实开合,缠丝旋转,使内气从丹田出发,沿经络节节贯穿,达于四稍后回归丹田;然后在精神和意念的统领下,使气息通达全身,达到培养精气、平衡阴阳、外健筋骨、内强脏腑、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陈式太极拳练习要领: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三、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四、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五、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六、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为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以意行气,用意不用拙力,在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七、上下相随
  陈式太极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指,周身心须上下相随,一气贯通。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达于手指。“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
  八、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外形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九、招势相连
  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
  十、动中求静
  陈式太极拳是在绝对、永久的运动中进行的,但它要克服外家拳术以跳跃为本、用尽气力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的弊端。为此,就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之中求得相对、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调理身体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倾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以应御外来之动,克制对方于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所以,陈式太极拳术的动作虽各式各样、千变万化,但在绝对动的形态下进行却又贯穿着动中有静的自然规律,是一套无与伦比的具有无限生机的内家拳术。
  陈式太极拳的每一招每一势,都是有起有落的。起是动的开始,落是暂时的静。在两势承接之处,似停而非停,劲似断而意未断。如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连绵不断,如波浪一般,徐徐变动。
  陈式太极拳术的内气运行,当一个动作结束时,要将内气动沉于丹田之中,而后再由丹田发出,随着已经起势的拳式进行周身运动。内气回归丹田时,是短暂的一静,再由丹田勃发而出,持续运动。演练者于静时蓄养内气,于动时气行周身。这是一个内气的转换与增生过程。在整个陈式太极拳林套路运动中,演练者必须善于做内气的转换,使身体内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气,维持整个运动的需要。
       太极拳是一静一动的有机结合,个形静时,内气欲动;内气静时,外形又发。太极拳本身就是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状态中持续进行的。演练者必须细心体会,领悟出动中求静之理,方可实施以静制动之法。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538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