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流派采风 > 加强研究 培养新秀 扩大影响(正文)

加强研究 培养新秀 扩大影响

2008-09-08   网络
  


  武式太极拳自武禹襄开创以来,迄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武式太极拳形成了自身系统而独到的太极拳理,孕育出了一批举世公认的大师。然而作为在全国有重要位置的太极拳流派,该拳派目前的状况是普及推广程度远远不够,整体水平和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使武式太极拳在太极拳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事业不断发展,我认为重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发挥优势,丰富创新,有效激活武式太极拳的理论生命力

  太极拳是典型的文化拳.是历代大师精研苦练的成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太极拳论是太极拳功理、功法的理论结晶.是各门派太极拳造诣高低的历史见证和永久标志。在太极拳的发展历史上.练就高深功夫的太极大师想必不乏其人,但很多都不被世人所知.其人其拳,随着时过境迁,也就荡然无存了。一代大师难过百年,拳理拳法却可万古流传。深邃而完备的拳论体系,是决定一个拳派能否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体育总局确定的五大太极拳流派.很重要的一个依据就是这些流派都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

  武禹襄是一位清末儒生。武式太极拳从开创之时起,就十分注重拳论的研究与总结。武式太极拳的优秀传人中,多有文人雅士,故此派又常被称为“文人太极”。武禹襄、李亦畲在近代太极拳的理论性研究与总结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理论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当代太极拳诸派推崇为太极拳论的首要法则。特别是“老三本”,被太极拳界公认为极其精辟的拳学理论。

  从武禹襄、李亦畲等武式太极拳前辈祖师的拳学实践中可以看出,武式太极拳在拳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此作为弘扬、发展的根基。这样不仅能提高武式太极拳在整个太极拳界的地位。更能指导提高广大习练者教拳、学拳、练拳的水平。我们在充分保护、继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激活这一文化遗产.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要将这些理论典籍束之高阁,成为尘封的、发霉的故纸堆。要加紧对武式拳论进行系统的整理.组织有真才实学的拳论名家、功夫大师对其注释、解析、点评.使之更准确,更普及,更流畅。更利于理解.更利于效仿,更利于指导练习。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丰富武式太极拳理论。要抓紧对散失在民间、流传于口头的功理功法进行挖掘和整理。应该看到.在一百五十余年的传承过程中.有不少武式太极拳大师在世时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他们所练、所传之功夫甚至还往往被人认为很“土”,不登大雅之堂。而现在回过头来,再认真地审视他们留下的这些功夫和功理、功法,人们会由衷地感到.这些“土”的东西源于实践,朴实无华,弥足珍贵。比如王其和、刘仁海先师所传的“打人如亲嘴”、“发人如甩泥”、“蹭胯功夫”:李香远先师所传的“两腿如一腿”、“开合如河蚌”等等,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提纲挈领。点明要窍,对把握真谛、功夫上身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们一方面亟需对一些濒临失传的功理、功法进行抢救、整理和研究。另一方面,要包容、鼓励武式传人在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和创新,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一步丰富武式太极拳理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太极拳、看待太极拳论。许多当代人在潜心演练太极拳时.会用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理论角度去体验,从而得到新的认识。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些探索和观点.鼓励合理的探索和创新,不要轻易地否认.甚至攻击、扼杀。

  二、推出大师,培养新人。切实加深武式太极拳的形象感召力

  太极拳的发展与兴盛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兴盛一样,大师级代表人物的出现是一个最具体、最明显的标志。门派影响的大小.人们评价的高低,关键是看其代表人物的水平之高低,影响之大小.大师对拳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而直接的推动作用。武术的传播与普及必然会孕育出各个时期的大师.而大师的涌现又进一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和流派的形成。“大师”的内涵基于公众的认可与推崇.因而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感召力。

  在武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李逊之、李宝玉、王其和、李圣端、郝中天、郝少如、姚继祖等众多的大师活跃于当世之时,他们的身边聚集着众多的追随者,学习真功夫.修炼高品德,追求高境界。因此,他们不仅是武式太极功夫的代名词.更是一种文化和道德的化身。这种功夫、道德和文化凝聚在他们身上.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影响着周围的人.在带动武式太极拳发展的同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传承现象。

  当今武式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亟需推出更多德艺双馨的太极大师。在目前的武式太极拳界.不少名家在修养、功夫、著述、授徒等方面成就斐然,堪称大家。但实事求是地说,还缺乏前辈大师的声望与份量。为弥补这种遗憾,一方面.当然也是最本质的一方面.是这些名家大师们,在自身修养和功夫修炼等内涵上继续百尺竿头.更进一出有名有实,名副其实,为武式太极拳的弘扬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取得更加广泛的认可与推崇。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遴选、培养一批能够继承真传、德才兼备、出类拔萃的新人。后继有人是任何一个艺术门派乃至一切事业长盛不衰的根本之举.“有人则兴.无人则衰”。武式太极拳要发展.要壮大,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一大批能够继承前辈功夫,光大本门形象的新秀。徒因名师而成,师以高徒而荣。只有实现名家辈出和新秀不断的良性传承,才能切实加深武式太极拳的形象感召力,提高武式太极拳的整体实力。

  在注重培养新秀的同时.推广普及的工作也不可忽视。习练者、受益者的众多,是武式太极拳流派发展和产生人才的基础。在这方面.一是依靠政府支持,开办专门教学院校,或开展武术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等活动;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建武术场馆:三是发挥广大拳师的作用,利用多种方式收徒教拳。要破除陈旧观念和保守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习练者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出踊跃练拳、新人辈出的喜人局面。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晌。整体提高武式太极拳的社会影响力

  一般来说.武式太极拳在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行内人是大都清楚的。就目前武式太极拳在武术界所拥有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尤其是在社会上的影响还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位置,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不仅要在行内宣传,更要注重社会宣传,以提高其在社会上的整体影响力。

  在宣传内容方面,一要宣传它的文化价值。武式太极拳是公认的“文人太极”。不仅它的外形“文”.而且它在内涵上也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拳势、拳理到实际运用.无不以“文”见长,而且是修炼愈久.体会愈深。另外,该拳的形成与发展史,历史名家逸事,对人类健康所做出的贡献等内容,都已凝炼成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目前,在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宣传武式太极拳的文化价值,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

  二是要宣传它的科学价值。武式太极拳是以严格的科学原理为指导的武术运动。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李亦的《走架打手行动要言》等拳论都具有很高科学价值,要进一步研究其深刻的内涵,并要充分交流和宣传。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讲文明,信科学的潮流和要求,使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认识太极拳的实质,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有效地避免一些人为的误解和过分神秘的色彩。

  三要宣传它的现实功能。在当今人们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武式太极拳作为“文人"太极”在提高人的素养,正强人的体质,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这一点要使全社会有充分的了解,形成共识。

  在宣传的范围上,要站高层次,拓宽领域。有不少有时知识分析现代人类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根据太极拳所独有的健身,养生及文化,哲学魅力,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太极拳风靡全球的世纪,这是不无道理的。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更大范围内宣传、推广、传播太极拳真是正当其时。

  在宣传的方式上,除了大力组织各类理论研讨会,交流,表演,比赛活动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直观,快捷,量大,面广的优势,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和方式,着力打造这一文化品牌。要加强对广府古成和宗师故居,开发旅游项目,传播太极文化,以此来几连先贤,启迪后昆。可以编辑出版有关书籍,画册,拍摄电视专题片,发行纪念邮票,还可以通过建立互联网站等多种方式,途径和载体向全国,全世界广泛宣传,这样才能使武式太极拳的指明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本文作者为武派太极拳家,河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共保定市委员会政法委书记。本文是作者在“首届用年武式太极拳高峰论坛”上宣读的论文)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379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