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3日至4月2日,郑州市武术协会代表团应英国太极拳联盟总会的邀请,对英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友好访问,和当地武术团体进行交流,在米德兰和伦敦进行武术教学,参加在牛津举办的英国第19届武术公开赛并在大赛上进行了武术表演。
中国武术在英国的传播,以太极拳为主,另有散打、擒拿等技击项目。英国的武馆多由中国人开办或由中国拳师任教,也有不少由英国本地人开办的武馆,他们大多是在中国内地或香港学习武术后回英国从事武术教学的,其收费大约为每小时6英镑~8英镑。
在英国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武术学校,武馆也多兼具武术教学和其他体育项目训练等多种功能,除用作武术教学之外还进行羽毛球、柔道等其他体育项目教学。参加学习武术的以成年人为主,特别是学习太极拳的人群中更是中老年人居多,这一点和国内相似。武术教学主要利用周六、周日和下班后的业余时间。
英国人做事极为认真,学起武术来也是一板一眼,只是进度颇慢,一个二十四式太极拳甚至要学上半年一年才能掌握。但他们自得其乐,对中国武术有着深深的喜爱。在这里,很多人对推手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英国武术公开赛上,许多老年人和年轻人同场竞技共同推手,虽然多是年轻人占上风,但老年太极拳爱好者依然乐此不疲,享受着武术带给他们的乐趣。在英国参加武术比赛,对服装无太严格的要求,有穿长袖上场的,有穿短袖上场的,也有穿运动背心、运动短裤上场的,规则的执行也不是很严格,在套路比赛时,一个场地上往往只有三个裁判员。英国武术公开赛算是规模很大很有影响的比赛,到今年为止已经举办了19届,除了英国本国的武术团体和个人参加之外,还有来自法国、意大利、丹麦和希腊的代表队和武术爱好者。运动员对武术项目的喜爱超过了奖牌和名次本身,虽然大家也看重名次,上场也会紧张,但他们更多的是享受传统中国武术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不管名次好坏大家一律都高高兴兴的。我问起当地一位50多岁的女士对武术在英国发展的看法,她认为武术在英国会越来越流行,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东方的包含有文化、艺术、哲学又有点神秘的体育项目。
在英国我们会晤和访问了几位长期从事武术教学和推广的武术界人士,其中的叶志威先生曾于去年组织德印太极拳协会代表团到中国郑州参加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他原籍是中国香港,习练螳螂拳,在英国从事武术教学,还经常组织英国的武术爱好者到中国从事武术旅游,多次到过郑州和登封少林寺,观看武术表演、组织训练并和当地武术组织进行交流,让更多的英国武术爱好者了解中国武术,近距离接触中国武术,为推动中国武术在英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韦满宜(Marnix wells)先生则是地道的英国人,他196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古汉语系,后获伦敦大学中国古典哲学博士学位,中文说得很标准,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还专门到河南汜水访问过苌家拳的后人,著有英文版的《苌氏武技全书》。他和此次前往表演的苌氏武技老拳师刘义明一见如故,两人多次进行切磋交流,并向刘义明老师学习新的苌家拳套路。对于苌家拳套路及苌氏武技相关理论刘义明老师已进行了多年的整理,但由于资金原因一直未能正式出版。看到国内拳师的著作尚未出版,而国外已有同类武技的正式出版物,确实让我们这些从事武术管理工作的同志汗颜。武术在英国的研究和发展,也由此可见一斑。
赴英国的邀请和接待主要由英国太极拳联盟总会的新会长丹·唐戚达(Dan Docherty)负责。丹先生是苏格兰人,大学学的是法律,1975一1984年在香港当警察,接触武术也是在香港期间,后来由于对武术的痴爱辞去了警察工作专门从事武术教学,现长年在英国、丹麦、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武术教学活动。英国武术公开赛也主要由他发起和组织,虽然比赛不如国内那么规范和宏大,但150人的参赛规模、连续19年的赛事举办,已经使它成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武术比赛。
这次英国武术之旅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也更增加了我们作为武术工作者的责任感。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何更好地向全世界传播是一个大的课题。其拳种和套路的极端丰富及多元化是它的特点也是优势之一,但作为向外推广来说又成为它的劣势。标准不易统一,套路繁杂难学,教学者技术水平和武德良莠不齐,以及不同门派甚至本拳种拳师之间的轻视和诋毁都成为制约武术对外推广的桎梏。如何保持中国武术的完整性及文化传统的内涵,同时又适合现代体育的要求,真正地把武术在全世界推广开来,是我们每一个武术人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个武术人要踏踏实实去做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