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6日,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全力推出、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全程推广的一档全新武术赛事“武林大会”将隆重亮相。
旨在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的“武林大会”是央视有史以来首次制作的大型传统武术赛事。它将目光锁定在以技击为灵魂的传统武术上,擂台争霸贯穿始终,巧妙地融人各门派文化渊源的介绍和武术家技能的展现。与武术散打不同,“武林大会”参赛选手不分体重级别,不戴拳套,比赛时每场打3局,每局比赛两分钟,两局之间休息半分钟,以计算点数决出胜负。以“无拳套、无级别、无演绎”的擂台比武形式推出,招募天下英豪;将中国传统武术的真实面貌展现给亿万观众。
“武林大会”将于3月6日全国首播,每周二晚22:20分,55分钟的擂台比武准时开赛。全年12个月10个拳派,每五周为一个单元,进行一个拳派的擂主争霸。经过全国范围的选拔,每个拳派的16名顶尖高手,五周角逐后最终产生一名本拳种年度总冠军。目前,五祖拳和梅花拳两大拳派已成为“武林大会”首选开战拳派,先在10周内由这两个拳派的高手与观众见面。央视表示,该栏目将会是中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武术赛事之一。
作为中国传媒界龙头老大的中央电视台为何如此煞费苦心地在黄金时间、固定时间段打造非主流武术节目?中国民间传统比武擂台的形式能够被真实地搬上体育频道吗?号称“无拳套、无级别、无演绎”的擂台赛能够打出传统武术的味道吗?……
带着种种问题,本刊记者三次探营“武林大会”擂台赛录制现场,独家专访“武林”内外人物,深度内幕,一线目击,有先睹为快的花絮,有不为人知的幕后,敬请广大读者“武林大会”之前先睹为快。
第一次探营 2006年1月23日 “武林大会”新闻发布会
“武林大会”演播室位于京南大兴,录制现场1200平方米,演播室气魄恢宏,大殿古色古香、灯光眩目耀眼。
下午两点,“武林大会”新闻发布会在演播室召开。
“武林大会”的主办者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总监助理程志明,央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袁伟身着中山装出现在发布会现场。江和平的开场白发人深省,他说:“今天我们穿着中国的服装来到这里,觉得有点儿别扭,这是因为我们把中国传统的东西丢得太久了。”他介绍说:“之所以创办这样一项赛事,一是因为作为中国国家级的电视台,武术节目却是空白;二是因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武术比赛也是空白。”
2008年,被视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将出现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比赛时间已经确定在2008年8月21~24日。“这表示武术距离正式进入奥运会又近了一步,而央视体育频道2007年重拳出击的‘武林大会’将是对中华武术极大的推广和宣传,希望在国内乃至全球掀起一个学习武术和传播武术的浪潮。”
江和平说:“这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型武术专题赛事节目,代表了国家电视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新闻发布会上,赛事主办方表示,“武林大会”要把最传统、最真实的功夫展示给大家,这里没有花拳绣腿,只有真刀真枪的武术搏击。
大会特别聘请的武术专家评委有北京市梅花桩拳法研究会会长韩建中、河北形意拳研究会会长张玉林、五祖拳国际联谊总会会长周焜民、北京八卦掌研究会顾问张全亮、武当拳法研究会名誉会长(武打影星)陈永霞、徐州市武协副主席潘小杰、八极拳研究会会长吴连枝、北京教育学院艺术院院长陈雁飞。新闻发布会上,各位武术专家接受了“武林大会”颁发的聘书。
独家专访一 不讲打不是武术 只讲打是小武术
——访“武林大会”总评判长韩建中
韩建中,“武林大会”总评判长、专家评委,北京梅花桩拳法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少林寺拳法研究会顾问、少林寺聘武术指导,中国峨嵋武术研究会顾问。
韩建中说:“我很荣幸地被聘请为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赛事总评判长,这是中央电视台以及武术界同仁对我的信任。”他谦虚地说:“我本人对形意、八卦、太极、戳脚等武术拳种有一些了解,但是对很多拳种不是非常熟悉,所以参与‘武林大会’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难得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这样的机会,学习其他拳种好的技法、好的健身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推广、普及方法。”
“武林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搭建起的一个展示传统武术的平台,最大的特色就是各个门派在搏击过程中展现出具有本门派特色的技击方法。“比如太极拳的打法突出柔化,少林拳法体现冷弹脆快,梅花拳大开大合……各门派可以充分使用具有自己风格的技击技术,展现自己的技击战术。”
“武林大会”突出拳种流派的概念,选手在上场前必须练本门派的一套拳和一套器械,这是与以往比赛不同的。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可以展示拳种风貌,同时严格确定门派归属。“大会严格规定本门派的选手上本门派的擂,必须会练拳套和器械,还得报上师承,这是赛前审核参赛选手资格很重要的一项。”
让韩建中感到遗憾的是,尽管比赛要求所有的参赛者必须是传统武术的习练者,报名时还必须出示师承证明,“但由于中国武术已经受到几十年的健身化、表演化、竞赛化影响,传统武术界还是出现了部分习武者在习武时出现套路演练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使传统武术不再纯粹。”
“真正的传统武术是技击性的武术。‘武林大会’的创办,就是要还武术最真实的属性,因为不讲打的武术就不是武术。”
韩建中介绍说:“武林大会就是这样一个强调对打的擂台赛,在这项比赛上,武术既不是套路演练的表演形式,也不是接近西方搏击的竞赛形式。武林大会的比赛,将是习武者之间以武会友的直接身体对抗。”
“武术发展到今天,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是打练结合的,练什么拿出来就能用什么,无论是磨练手眼身法步、还是锤炼精神气力功,都是在进行针对性练习。”
韩建中用梅花桩拳来举例子,一套架子要练40分钟,要在练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劲的力量及灵活的步法,同时训练在快速运动中呼吸的调整。“我们在下去选运动员的时候发现我们丢掉了武术训练最重要的打练结合,这是非常可惜的。出现的状况就是有的选手练得很好,却不会实战。即使有的会打能打,也丢掉了很多技法,或者仅凭力气大,或者仅凭一技之长,比如腿法好就用腿法,基本上见不到综合技术、连环技术的使用。”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传统技击武术赛事少,广大民间武术习练者缺乏这样的平台,没有机会展示,所以大家逐渐淡忘、忽略了技击,把武术的魂丢掉了。”
“武林大会”通过为不同的门派、拳种设立各自的擂台,解决了拳种差异的矛盾。为了给拳种充分的自由度,比赛只制定规则通则。而细则由各门派根据自己的技击特色自行制定。
规则的总则包括参赛选手不分体重级别,不戴拳套,比赛时每场打3局,每局比赛两分钟,两局之间休息半分钟,以计算点数决出胜负;参赛服装由大会统一提供,严格限定参赛运动员年龄为18~45岁。“为了全面发挥中国武术踢、打、摔、拿的全方位技击技术,让运动员放开打的思路,比赛摘掉了护具、手套,有拳种为了保护自己队员佩带护具,但是比赛规定一律不能戴拳击手套。因为只有摘掉手套,才能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拿法。”这样的规则意味着膝、肘、拿都可以使用,这种开放性的规则对传统武术比赛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胆的突破、尝试。
为避免人身伤害事件的出现,“武林大会”的竞赛规则中规定,头、颈、裆等人体要害部位一律禁止攻击。但中国传统武术的绝大部分拳种往往追求一招制敌,这一招的目标通常都是人体要害,或是身体的脆弱部位。韩建中表示,比赛的规则可能会影响到一些拳法的施展。“比如不能打头了,很多拳种就是以打头为主的,所以规则限制后运动员不能打头就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打了,这些都需要继续考虑,逐渐完善。”
由于规则的限制,造成运动员在场上过于拘谨,加之对规则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需要时间对规则进一步熟悉和领悟,而规则也要能利于运动员的技术发挥。韩建中表示:“散打的规则是二十几年慢慢形成的,传统武术的实战赛事这是第一次,规则也需要通过实践修改逐渐完善。”
韩建中表示,“武林大会”还有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挖掘传统武术。韩建中介绍,通过擂台赛,各门派加强了解交流,共同继承民间传统宝贵文化遗产,抢救武术、挖掘武术,振奋民族精神。节目将会把各拳种的传承、技法、特点、历史、地域特色等融人赛事中,不仅打擂,还要让观众对各个拳种有全面的了解。
“武术是可以搏击、健身、陶冶情操、娱乐观赏的综合体系。没有搏击就不是武术,只讲搏击是小武术。”
韩建中介绍,“武林大会”一经创办,就在中国传统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五祖拳、八极拳、八卦掌等10个拳派的民间武术组织已经率先响应,将在2007年度一一亮相。五祖拳和梅花拳已确定成为“武林大会”首选登擂拳派,率先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