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练习意拳的拳学爱好者,一提起意拳的基本功几乎无不曰:“站桩、试力和摩擦步”。这一观点虽然很正确,但是并不全面。因为意拳的基础功就是武术的基础功。意拳是传统武术的拳种之一,虽然有其存在的特殊性,但也具有传统武术所具有的共同性。
武术既然是一项体育运动,那它就具备了体育运动所要求的各项训练,如力量、耐力、速度、反应(灵敏)、柔韧、协调等方面,用以培养自身的可塑性和随意性。训练时要利用场地和器械进行体力和体能的培训,这一点规律_已经有王芗斋祖师和姚宗勋宗师的拳学实验经历可资借鉴。在练习意拳初始之时,要经过手法(尤其是手型)、身法、步法、腿法、眼法、跳跃和平衡的严格训练,使练习者在练习意拳时的分散的力量成为一个整体,如同使零部件成为标准件。唯其如此,才能从规范中去用“意”来体验意拳的真髓。部分练习意拳的人进步较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重视或者没有进行过基础功的训练。
可能有些人会反问:意拳不是强调“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吗?对!可是,请别忘了“形”是“意”的载体。“形”尚不具。何以求“意”?“神”又从何而来呢?比如说国画中的大写意手法,也是让读者能够看出形、看懂形的,然后才是对意(即境界)的表达和理解。
意拳对意境的追求,是传统中国武术在高层次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但是没有深厚的传统武术功底。那是达不到意拳练习的预期效果的。众所周知。意拳第二代传人中的那些著名人士,无一不是在具备了很高的武术素质后带艺拜师,经过王芗斋先生的亲自指点后才更上一层楼的(笔者曾把此认识向恩师姚宗勋先生汇报过,得到了他老人家所实际接触过的老一代意拳大师如韩樵、赵道新、裘稚和、李文涛、卜恩富、张恩桐、杨德茂等人来说,他们都肯定了武术基本功是练好各个拳种的基础功。无独有偶,著名太极拳家王培生先生和著名形意拳家李天骥先生,虽然都不是专门练意拳的。但是他们多次见到王芗斋先生的实际表演和练拳。两位先生在谈起意拳时,可以实际作出意拳的各种动作,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远非一般练习意拳的人可以比拟。此中原因在于他们二位弩着深厚的传统武术基本功夫,才能有此效果。
也许有些练拳的人会发生一些误解,以为“我只是养生、健身和治病,难道也有形体上的要求吗?”我们主张那当然是需要的,任其自然才是误区。比如说人有病时.药方配伍不科学或者药量不足,那肯定是达不到医疗效果的。练习武术和锻炼身体也是一样,量不适合也达不到健身的目的。
认识到武术基本功的重要性,再练习意拳进步就快了,可谓事半功倍。
那么,传统武术的基本功都有哪些昵?一般来说,从抻筋、踢腿、打拳、摔跤、擒拿等基本技术到练习传统的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通臂拳、翻子拳等基本套路,甚至包括现代西方拳击技术等方面,南拳北腿,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都应该有所涉猎,不求其精,但求其会,这些都可以成为加强意拳功力的一项基础功夫。如果只是练习“站桩、试力和摩擦步”三项,和那些武学通家比较起来就明显处于劣势,自然就不可能在比武对抗比赛和现代自由搏击技术上占有主动权和优势。因此,我们主张为了练好意拳,不妨先求其杂,在传统武术上下下功夫,然后再专心练习意拳以求其精。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谓的某门派武术大师,哪一个不是在广泛涉猎了很多拳种的基础之上才专心于某一门派的特殊拳学并取得了突出成就的?!因此,我们主张:为了练好意拳,请先加强武术基础功法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