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我在《中华武术》杂志第5期发表题为《偶然所得 重大发现——博爱县唐村考陈王廷创太极拳和王宗岳》的文章,披露了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中记载的关于唐村李姓与温县陈家沟陈姓,在明清两代的姻亲关系以及家谱中记载的陈王廷带领表弟李岩、李仲(二人后来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主要谋主及部将,李岩即李信)等在青年时期创太极养生功的内容,讲诉了在调查中发现的王宗岳于清乾隆58年,为其太极拳的老师——唐村的李鹤林庆寿时挂匾一事。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太极拳界反响很大。我看到和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反映。为了尊重历史,使更多的人能得到第一手的研讨资料,对太极拳史上存有争论的一些事情得出科学的结论,我曾以免费为考察者提供食宿的承诺,在《太极网》上发出邀请,欢迎各种观点的人到唐村实地考察。此后,有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和国内的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到唐村一带对太极拳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考察。他们中除了业余研究者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但也有许多未能到实地进行考察的人,以打电话和在网上发表评论的方式,询问我考察的相关问题,以及对考察结果提出了一些疑问和建议。为了能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情况,启发思考,我将唐村考查的有关问题在这里作以进一步说明,并借此给大家再陆续披露一些在考察中收集到的一些资料。愿以此为引子,欢迎大家进行实地考察。
一、李氏家谱的发现过程
李氏家谱的发现纯属偶然。
博爱县唐村,1300多口人,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同宗姓李。可是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李姓,文革过后,在村里却找不到一页李氏家谱。
回忆起文革破四旧时烧掉家谱一事,当时任村文革小组组长的李太行满脸愧疚。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也是不得不做的事。
要重修家谱。从2002年春节起,此事被列入了李氏家族的议事日程,大家推选原在博爱县农场任纪检书记的李立炳负责此项工作。当年清明,在李氏家族进行传统的扫墓祭祖时,李立炳偶然听到嫁居外村76岁的李成秀老人讲:以前,我曾见过祖父和二祖父过春节时,拿出过一个用布包着的东西进行过祭祀,那包着的东西好像是一本家谱。这本家谱,听说被父亲带去了西安,有一年,我在西安过春节时,还看见继母拿出过。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这个消息,令李氏家族异常兴奋,他们马上派李立炳和李成秀等人前往西安,到李成秀的继母家打听家谱的下落。
谁知当他们兴致勃勃地来到西安时,受到的是李成秀继母逐客般的冷遇。
原来,李成秀的娘家,解放前在当地是个跺跺脚就能引起地震的旺户,其生父李太存,解放前夕是为了躲避“历史问题”的追查而从唐村躲匿到西安的,走时,带走了家中保存的那本李氏家谱的抄本。博爱县解放时,李太存的父亲受到了镇压,同遭此运的还有李太存的儿子、儿媳和一个堂侄(为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文中隐去了有关人员的名字)。1953年,博爱县派人到西安对“漏网分子”李太存进行抓捕,李太存闻风出走,至今下落不明。文化大革命中,唐村的红卫兵又到西安,调查李太存的问题。李太存在公安系统工作的次子,因“家庭历史问题”受株连,被从本系统调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成秀的继母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以致对博爱县的来人,条件反射地产生一种反感和恐惧。
在李成秀和其异母兄弟的帮助下,经过一番耐心的解释,老太太才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家谱,并答应让他们复印拍照。
这是一本纸张已显破旧的家谱,几多残破。李太存出走后,大字不识的老太太睹物思人,除了在过年时拿出它作以祈祷祭祀外,平时是轻易不示人的。
这本家谱的意外发现,使李氏家族原本对重修家谱一事冷下来的心顿时变得热血沸腾。他们庆幸的是这个发现对他们重修家谱带来的方便,至于家谱其中的内容,开始他们并没有给以太多的关注。这些对学术研究并没有多大兴趣的庄稼人更没有想到,一本家谱的发现,对我国明史和太极拳起源问题的研究产生的震动。
这本家谱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2004年,由于家谱中记载李氏家族祖上由山西洪洞迁移而来,李立炳一行便到洪洞县进行追踪考查。巧遇洪洞县召开移民文化研讨会,他们便带着资料闯入了会议,因他们带有大量的关于千载寺移民文化的资料,所以,李立炳成了会议的特邀代表。在会上,李立炳展示出的李氏家谱中关于李岩、李仲、李牟等人“误入贼营为将”的记载,引起了明史研究者——郑州大学历史系王兴亚教授等史学家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是一 个重要的发现,因为李岩这个差一点改变中国明末历史的人物,过去的历史记载不多,有讲李岩是杞县人,也有人称历史上并无李岩此人。至于李氏家谱中有关太极拳的记述,在会上并没有引起关注。我是从2005 年3月8日大河报登载的文章中,发现李氏家谱上有关于陈沟奏廷的记载后,才开始到唐村进行为时多天的考察的。
二、王宗岳在清乾隆年间曾在唐村出现
在太极拳研究中,王宗岳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
关于王宗岳其人,现在流传有几种说法:
一说是西安人,王宗岳也叫王宗,生长于明朝。
一说是山西阳城县人,王宗岳也叫王林祯,约1530-1610年人。
一说是明朝山西太谷县人。
一说是江南人,明朝时在浙江教拳,是温州陈州同的太极拳老师。
但唐豪、顾留馨考证,认为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人。
我在唐村考察时,唐村人给我讲,清乾隆58年时,唐村李鹤林78岁诞辰,有个叫王宗岳的弟子给李鹤林庆寿挂匾,匾上四个镏金大字是:武元杰第,落款是:门弟王宗岳及年号。此匾挂在李鹤林故居大门的上方。解放后,村大队部设在此院,那时经常开会,人们常在这里来来往往,所以村里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记得此匾。可惜,和李氏家谱的命运一样,此匾在文革破四旧时被烧掉了,现在只留下挂匾的几个钉子。村里人讲,王宗岳过去在唐村教有五六年书,在教书的同时,向李鹤林学习太极拳。此人后来往洛阳方面去了。
王宗岳《太极拳论》是武禹襄在舞阳县盐店里发现的,这里的王宗岳和舞阳盐店又有什么关系?
三、关于李鹤林的后代在舞阳县经营盐店的调查:
唐村人讲,李鹤林是乾隆46年贡生,生于1716年年,卒于1808年,是唐村李氏12世人(陈王廷生于1600年,比李鹤林大116岁)。李鹤林生前在村里教书、传拳,家庭富足。他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永达,次子李永适,均跟李鹤林学过太极拳,有一定功夫。李永达(1762——1851),在舞阳县经营盐店,他有三个儿子,均会太极拳和枪法。次子李嘉臻(1806-1882)承父业在舞阳经营盐店、三子李嘉际(1811-1900)在帮助经营盐店的同时,在舞阳还开了个武剧院,一边练武,一边排演武戏。过去和现在,盐业一直是政府专营的,李永达为何能在舞阳开盐店呢?唐村李立炳向我提供了一个似乎能解开此谜的线索。他带着我,到距离唐村十几里路的刘村采访。刘村的李姓,和唐村李姓同宗。据唐村李氏家谱记载:李姓弟兄两个一同从山西移民到博爱县,以后兄李清江定居唐村,弟李清河定居李洼村。后来,李洼村第六世的李侗,迁居到了刘村。由于血缘关系 ,这三个村的李姓,至今一直保持着亲密的交往关系。在刘村李培理的家里,我们看到了刘村李氏的家谱。家谱中在刘村李氏第七世李兴镐名字的上面写道:“钦受修职、钦加盐运使”。刘村李姓的第一世,是李洼村李姓的第六世,按辈分,李兴镐和李鹤林同是李姓的第十二世人。李鹤林的儿子能在舞阳经营盐店,是否得益于朝中这个李兴镐?
刘村新修的家谱(图片拍得不太清晰,稍作处理)
清代时,舞阳县县衙设在舞阳北舞渡。过去,那里通过发达的水旱交通,成了南来北往商品的集散地,埠头喧闹、铃响马嘶,十分繁华,是个商人向往的宝地。2005年秋天,我到舞阳县调查,那里人讲,过去,的确有个李姓人在此开盐店,但李姓人原籍何处,由于历史久远,现在的人都说不清楚。可惜的是,舞阳县没有清代的县志。
王宗岳是李鹤林的弟子——李鹤林的儿子李永达在舞阳开盐店——王宗岳和李永达是练习太极拳的师兄弟——李永达的盐店里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个拳论被武禹襄发现后将它公布于众,大家认为是王宗岳所作。那么,王宗岳究竟是何时代的人?
四、关于《太极拳论》的一些新发现
我在唐村考察时,李立炳向我展示了几张老化得几乎一触即破的黄纸,上边写着“太极拳论”。我觉得,这和发现王宗岳挂匾一事一样,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发现。现不妨照录如下: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 理□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仰之则弥高 ,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欲长,退之则欲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其耳□,欲避 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祥辨也,是为论。
落款是: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这个和当前社会上流传的王宗岳拳论内容几乎完全 相同的拳论,是从何处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