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电视台《健康俱乐部》栏目播出我教练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后,本人陆续收到许多观众和太极拳爱好者的来信、来电,了解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和我个人的有关情况 ,由于问题较多,难以一一回答,现综合一些共性问题,借贵刊一块宝地,向大家作一答复。
首先向大家说明的是,太极拳理、拳艺至深至奥,本人虽然对太极拳很痴迷、很投入,多年刻苦研习,并得太极宗师授业,在国际和国内太极拳大型赛事中多次获奖,但因本人悟性有限,造诣远不如我的恩师和太极前辈。但我有决心加强学习,发扬光大太极拳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下面就我对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认识和我练拳成长经过概述如下。
拜三师
业经三师,绩必精进。也许是缘分,我习武正好授业于三位恩师,17岁拜当地武术名家张荫藩先生为师。教我压腿、踢腿、站桩,习练猿功地躺拳,打下了一定武术根基。猿功地躺拳于一九八三年被河北省体委,武协评定为发源于唐山地区的优秀拳种,张荫藩老师一九九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后从师于太极拳大师李经悟先生习陈、吴太极拳。现在的受业老师是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创始人冯志强先生。
李经悟先生的工作单位是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李经悟先生从师于吴式太极拳名家赵铁庵、杨宇廷先生、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先生,李老一九九七年五月二日逝世,享年八十五岁。他老人家自三、四十年代即传授太极拳,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拳艺被世人所敬仰。
冯志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武术家,也是当今陈式太极拳辈分最高、资力最深,传播太极拳文化影响最广泛的前辈。冯老如今仍然肩负着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等重要职务。冯老师聚数十年心意六合拳(得自心意六合拳宗师胡耀贞先生)陈式太极拳(得自陈发科先生)的研练经验及其精髓,创编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并将其广泛传播于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对祖国太极拳事业的弘扬,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本人能入室在两位太极拳大师门下,实乃三生有幸,多年来,在两位恩师的精心培养下,加上自己苦练揣悟,略窥门径,小有心得,概述如下:
“三结合”论
要练好太极拳,必注重心意的练习,我认为心可以定,意可以转,气是上浮之物,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身僵硬之劲,要将周身僵硬之劲化尽有无有矣,我总结出“三结合”的练习方法,“三结合”既打坐、站桩、盘架子(练拳)在打坐、站桩、盘架子(打拳)初时心总是向野马一样奔腾,意总是象灵猴一样上下翻飞,气总是向上漂浮,“三结合”的练习方法时间一长,心定、意转、气下沉,练就金刚混元之体,练就一粒混元之气,练就一身上虚下实,将自身溶化在空气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之拳术有一种高层次的发展,向小圈、细圈、无圈、无形无象上发展,使之发人更远、更脆、更漂亮,“三结合”的练习方法至今仍是我练拳之纲领。
“三顺”、“一正”论
我在练拳之中又总结出三顺一正的心得体会,三顺即,体顺、劲顺、气顺。一正即身体正,上下一条线。陈式拳的发劲是缠丝,一动即是缠丝,也要在体顺、劲顺、气顺中求缠丝,一动即是开合,也要在体顺、劲顺、气顺中求开合,一动即是虚实和阴阳,也要在体顺、劲喘、气顺中求虚实和阴阳,一正即身体中正,每一个动作都有起点与落点,这就是先辈所提到的揉运线刚落点,这个刚落点,就是在身体中正下完成的,也是在鼓荡之气中完成的,三顺一正,对身体有利而无害,体顺、劲顺、气顺,身体中正,是练养结合,同时也符合自然规律,我这三顺一正的提法,是为了速记速成,使太极拳爱好者少走弯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论
下面我再阐述阴与阳和中定的速记方法,有一个词叫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们练拳之中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这个中定就是一个中心。又有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就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就是两个基本点。通过一阴一阳的练习方法使脚下有了根,人不易进身,太极拳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于腰,上于两膀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太极拳的运动与劳动是相反的,劳动是先动手,用手去干活,而太极拳呢?是先动脚,脚下有了根、向上反劲,下边多动,上边多跟。下边少动,上边少随。下边要多少,上边给多少。下边不动,上边不动。里面不动,外面不动。根不动,梢不动。点不动,面不动。里硬动,外揉动。里微动,外多动。一动既是下边先动,一动既是里面先动,达到妙手一动一太极,一动一阴阳,阴阳是两个基本点,中定是一个中心。
“风”、“水”、“火”论
我在教练太极拳之时也经常有一些拳友、同道问我说:“项老师这练拳不用力怎么打人那?”现在就这个问题,我阐明一下观点,王宗岳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卸众之形,快何能为”,八十岁以上老人为耄耋之年,打倒三人以上难道是用力吗?练拳绝对不可用力,用力你就松不开周身,气就下不去,身体就僵硬,脚下就没根,就达不到上虚下实,达不到上虚下实,就没有丹田鼓荡,没有鼓荡就没有内劲,没有内劲,没有虚实与阴阳,那就不是太极拳。
太极拳乃小技而为大道,以天地共存,日月共处,天地有阴阳,太极拳有阴阳,天地有方圆,太极拳有方圆,天地有极点落点,太极拳也有极点落总,总而言之,我们在细想中,揣摩太极拳,无一处不是以宇宙万物相通的。大自然的风、水、火是最柔软而最利害的物质,当他们发起威来的时候其势不可挡,他们能摧毁人们所想象中的一切,给人类的生活造成可怕的后果,所以我们练太极拳要象风、水、火一样柔软,一样利害,在练拳中,用心用意不用力,使身使肘不使手,手软丹田实,手硬丹田虚,练软不练硬,练柔不练刚,练绳不练棍,有心成柔无意成刚,极柔软达到极坚刚,实有心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失意外,终柔软以迎敌、以柔软而迎坚刚,使坚刚化尽无有矣,自得运动知觉,其周身之规矩,顶劲上领,裆劲下去,两肩松下,身体沉下,两手在松散中螺旋缠绕。一升一降、一开一合、一阴一阳、一屈一伸、一蓄一发、一卷一放,一半吃劲一半不吃劲,逢前必后,逢左必右,逢上必下,逢圈必圆,逢式必正,逢正必鼓荡,逢鼓荡必上虚下实,空心实腹气向下沉,一身备五弓,练就弹簧力,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
“嫁接”论
有的朋友经常提到,一师教几徒,为啥不一样?又提到:以前练过别的拳种,再练太极拳还行吗?结果又是什么样呢?在没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谈一下林业技术的嫁接法,果树嫁接后,果实大又甜。例如:现在的柿子树,是用黑枣树作本,用柿子树的枝作嫁接,择取各自的优点,黑枣树的优点是抗旱、抗涝、抗病虫、皮实,结果早,缺点是结果小,经济效益低,嫁接后,我们吃上了又甜又大的柿子,太极拳与自然界的道理是相通的,嫁接可以产生质的习跃。太极拳大师李经悟,十四岁开始在东北哈尔滨学秘宗拳,后辗转到京,又先后拜吴式太极拳在师赵铁庵、杨宇廷先生、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先生为师。其拳嫁接而成,被世人所公认为,应物自然,接手即发,所向披靡,可谓“四两拨千斤”,乃太极拳界一代神手。
冯志强先生,生于1928年,祖籍河北省束鹿县,当时的冯家在束鹿县是有名的武术世家,受家庭的影响,幼时的冯老就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学童子功,桩功,达摩易筋经,12岁离开河北省老家束鹿县到北京电铺学徒,在北京得遇两位高人为师,一是山西派心意六合拳大师胡耀贞先生。二是太极拳发源地的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先生,冯老被纳入两位高人的弟子,所以嫁接出当今被世人所公认的优秀拳种,即“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这个拳种的诞生,实是胡耀贞的气,陈发科的劲。冯老师的推手、散打、擒拿被武林界所公认为全面手,功夫高深莫测,已臻炉火纯青,随心所欲。为国际国内太极拳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绝技倍放异彩,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太极拳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
综上我所答复观从所提的问题,是我粗浅的认识,斗胆写下只言片语,也许对太极拳爱好者有所启示,如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及拳友们的指正,我非常感谢关心混元太极拳及我本人的同志,同道,并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最后诌小诗一首,以供提高,这也是对练习太极拳的几点注意事项。
拨跟拧钻不用言,低头下视非真传。
憋气脸红端肩膀,腰身不动最难堪。
无论何式劲要整,不讲外表求内容。
左顾右盼无阻力,前进后退有中定。
螺旋缠丝法为高,随曲就伸发绵招。
河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唐山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项国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