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流派采风 > 切莫由着性子说(正文)

切莫由着性子说

2008-09-08   taiji.net.cn
  

        武术圈历来就热衷于“研究”,“研究”的层面也相当广泛。上至佛祖、三清、孔孟、药圣、圣贤、大德,下至当今的“拳王”、“霸主”、“血亲…‘嫡传”:乃至“聚顶”“飞升”、“梦传”、“仙授”等等,凡是古今跟武术沾得上边的,都要抖落出来“研究研究”,以显示武术的“博大”。
如今,人们对武术的认知,要比前辈们高出许多。从武术到武艺,再到武学,最后升华到武道,如果人人真能如此求索,于武术的复兴、继承与发展,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情操的陶冶,于武术的博大精深的再现,倒也是难得的好事。

        假如武术圈里的人一直保持着学术研究的天地良心和严谨的客观标准,心平气和地,有凭有据地从事学术的争鸣与交流,打心眼里想让武术不断得以正本清源,得以继承发展,倒也不失为值得提倡的良好学术氛围,武术的命运也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活不好,死不了的状况了。可惜的是,如今这种“研究”却在随意且无度地我行我素着。

        正因为太过于随意,争论者往往言之凿凿,却又仅以据说、相传作凭据,再加上火气盛,口风利,由着性子敞开说,难免会闹出来不少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贬损人格不计后果,甚至“兵戎相见”,狂打笔墨官司、口水官司,乃至对簿公堂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凭空生出不少事端来。今天,这样的情绪化了的“争鸣”不仅没见丝毫减少,反而大有泛滥之势。日前,中国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播出的某拳种传人状告某君和某刊侵害名誉权并胜诉一案即可看出,人们在武术研究中,对人对事给以客观理性评价的功夫还远远不够。

        说起来,当肖武术人研究的眼光更多地盯着“拳史”,尤其是传承史,而对直接关系着武术继承与发展的拳史、拳理、拳法、拳技的研究与升华,用自身功夫的事实争取武术在社会舞台上有更多发言权,却放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譬如,不少人把“尊师重道”的传统与师祖绝对正确划上了等号,由此也养成了自己“一贯正确”的思维定式,“天下第一”舍我其谁?老辈人创了拳(哪怕是有没有硬邦邦的凭据尚难以定论),后人自然就因有血缘或传承关系勇敢地担当起“正宗”与“嫡传”的大任。尽管自己是不是“大器晚成”还得打上个问号,也要抢过这杆大旗找起来。习惯于“一贯正确”思维的人们,哪怕自己的技艺低微,史料贫乏,靠道听途说的“史料”乃至捏造出来的“资料”,也要在任何场合由着性子敞开了说,使得武术界的“研究”气氛比其它任何行业要“活跃”得多,也更可怕与可笑得多。人得一以灵。一气即太极,拳术可以变化人的气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这些都是在了论的。因此说:练武术练的是道,练的是人品德行,求的是中和之气,正言正行,修的是心。研究武术也需如此,在研究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今的问题是:您在求索武道中,到底学到了多少!

        古人云:“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还说:“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说的是求取学问一定要排除杂念,专心致志从事研究。 一个人心地要光明磊落,不可邪恶不端。 理论拿起来不讲事实依据,由着性子敞开了说,撇开学术而攻击人格,这样的研究难免离了谱。也正是我们的一些“修道”者“一”未得,心未净,道未成,欲鬼缠身,念头暗昧的表现。唱的调子虽高,却变了味,当属武术研究的大忌。我们真应该以光明的心体收拾精神,将武术的“研究”风气也好好研究。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练太极拳与做人
    下一篇: 太极新星张东武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364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