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太极拳是李耳所创;有人认为太极拳是南北朝韩拱月所创,名“小九天”,共十五势;也有人认为太极拳是唐代许宣平所创,共三十七势,故名“三世七”;也有人认为太极拳是唐时李道三所创,名“先天拳”;还有人认为太极拳是唐时胡镜子所创,名“后天法”;更有不少人认为太极拳是宋代张三峰或明代张三丰所创以及明代陈卜创太极拳之说,但均无史料可据,只是传说而已。到20世纪30年代,由唐豪(1897—1959)先生经过考证,首先提出太极拳是由陈王庭所创,60年代顾留馨(1908—1990)先生随之。以上争论,目前在武坛上还没有人能拿出完整地、有理有据地资料来证实那种传说能够否定唐豪和顾留馨通过考证所得出的结论。所以说,太极拳的起源一般都以唐豪和顾留馨所考证的陈王庭创拳之说为准。而永年太极拳传人大都以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畬于1867年所写的《太极拳小序》中所提出的为准:“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太极拳不管是否陈家所创,但陈家沟陈氏对太极拳的传播、发展确实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自陈式太极拳以后,又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和国家定型套路。这些拳势都与
陈式太极拳是一脉相承,具体些说,近代太极拳形成与发展是和永年“太和堂”药店分不开的。
一、永年“太和堂”药店是杨、武式太极拳形成的摇蓝 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二世陈继参观于明崇祯七年(1635年)在直隶省广平府(现河北省永年县)西大街道北创建“太和堂”药店,门脸三间。后在路南购买焦老庆市房一所,里外三院,房三十余间,门脸三间 。迄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
当时“太和堂”药店掌柜、伙计都是从怀庆府温县过来的,均练陈家沟拳,(因现存当时“太和堂”药店带来的拳谱名为《陈沟拳谱》故在这里称陈沟拳。《陈沟拳谱》大致分为十个章节,主要内容有五套拳,五套捶,一百单八势,小四套,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及器械。此谱为笔者于20世纪七十年代在永年老城所得,笔者特约书法家肖有田先生手抄两份,一份自存,一份还永年《太和堂》药店嫡亲第七代传人陈萍先生。不过笔者将《陈沟拳谱》改写为《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在内容上也增添了太极字样,以示说明。)就这样“太和堂 ”药店把陈氏太极拳带到了直隶省广平府永年县。
杨福魁,字禄禅(1799—1872)是广平府永年县闫门寨人,家境贫寒,后移居广平府南关,与其父以售煤土为生。一日杨禄禅与其父途经“太和堂”药店,正遇有人在药店内无端闹事,禄禅停车视之,只见柜台内的伙计将手掌一扬,就将闹事者掷于门外跌倒在地,杨禄禅见这神奇之举,赞不绝口,由此便产生了要学这神奇之术,他日思夜想,千方百计托人说情,苦苦哀求要到“太和堂”药店学拳,杨禄禅痴心求学,深深的打动了“太和堂”药店掌柜的,便答应他先在“太和堂”药店内做杂工、闲时可跟着“太和堂”药店掌柜王昶练练拳。
事后不久,“太和堂”药店东家陈德瑚由怀庆府陈家沟到广平府“太和堂”药店视察,见杨禄禅聪明伶俐,仪表俊秀,天真可爱。当时陈德瑚已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对禄禅产生了怜爱之心,又在“太和堂”药店掌柜王昶的撮合之下,经杨禄禅父亲同意,将其收为义子。事情均办妥后,陈德瑚给禄禅父留下些银两,带禄禅回陈家沟,从此以后杨禄禅就住在陈德瑚家南院前庭,由陈德瑚特聘陈家沟高手陈长兴(1771—1853)教授杨禄禅陈沟拳(以上均按“太和堂”药店家传“折子”而写)。
据永年县志记载“杨福同(魁),字禄禅,南关人,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佣于“太和堂”药店行为膳夫。行固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之业也。杨以聪敏勤俭,故得主人欢,特荐之于陈家沟”。(见民国初年 永年县志186页)。
十年后,陈德瑚喜得贵子陈本格、字备三。杨禄禅已长大成人,拳艺也学有所成,于此其间,陈德瑚以厚礼相赠,命禄禅返回故里。杨式太极拳就这样在“太和堂”这个摇蓝的呵护下萌发和成长起来了。因禄禅念念不忘义父的养育之恩和长兴师的授艺之情,不断回陈家沟看望义父陈德瑚以及授艺恩师陈长兴,这就是人称杨禄禅三下陈家沟美谈的实情。
近些年来,台湾的杨式太极拳传人募捐巨款,将陈德瑚南院前庭修缮如初,使杨禄禅学拳故址又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陈家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使人们更加怀念这位对传播太极拳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陈德瑚先生。
武式太极拳同样也是在“太和堂”这个摇蓝的呵护下萌发和成长起来的。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族籍山西省太谷县人,后迁河北省永年县七级村,又由西七级村移居永年县城里。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姊妹五人,靠母纺绩,耕种糊口。武母为才女,自己教授子女六经四子书。长兄澄清自十八岁起,文才在当地就很有名气,所以在广平府教授很多学生,以资补生活,并助母兼课二弟。使兄弟三人均成栋梁之才。其家谱记载:“澄清府君、清乐亭县教谕;临榆县训导,蓝翎同知衔、河南舞阳县知县,在籍主讲秀洺书院,协修永年县志,封通奉大夫兵部郎中加五级”。“汝清公,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管理提牢厅事务;奉派审理西宁番案;在籍奏派随同办团主讲;清晖书院、滏阳书院;花翎二品衔,授通奉大夫”。“河清公,清候选训导,精习太极拳术,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据广平府志列女传记载:“武烈妻赵氏,宣化镇君子堡把总宏勋女。幼熟经书,达大义,十九于归。事舅姑以孝闻。姑疾,奉汤药涤厕愈。昼夜不假寐,常终夜露祷于厅,得寒嗽病,自课诸子,口授指昼训以六经,四子书如是者六七年……。今武母祠义熟皆节缩甘旨之所成也。子澄清、汝清进士,河清廪贡生”。
杨禄禅由陈家沟回到永年,就在“太和堂”药店院内设拳场教拳,武氏兄弟澄清、汝清、河清和堂弟潍清、沅清、沂清同在“太和堂”拳场跟杨禄禅习拳,尽管杨禄禅从陈家沟带回的拳谱不轻易视人,但武氏兄弟在平时跟禄禅学到拳理的基础上加以研究,至今他们所写的拳论仍为现代太极拳界奉为精典。澄清著有《释原论》《太极拳论》《打手论》《搂字诀》《释名》等。河清著有《打手撒放》《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身法八要》《四字秘诀》等。潍清著有《太极拳行动歌》《结论》等。据说潍清写的拳论最多,但因年久,再加上他无太极拳传人,所以写的拳论大多遗失,总之,武氏太极拳的雏形是在 杨禄禅传授的太极拳的基础上,由武氏兄弟共同研究的成果。
汝清,字酌堂,号兰畹(1804—1887)与“太和堂”药店东家陈德瑚同为进士,两人逐成莫逆之交。陈德瑚令其子陈备三认武汝清为义父,从此武家与“太和堂”就结下了亲缘(至今“太和堂”嫡亲传人陈萍老先生仍与武汝清后人有亲戚往来)。当杨禄禅第二次回陈家沟时,武河清就又跟“太和堂”药店掌柜王昶习陈沟拳。
澄清,字霁宇。晚号秋瀛(1800—1884)。由临榆县训导,蓝翎同知衔,在调往河南舞阳县任知县时,武禹襄去河南看望长兄澄清,顺道到陈家沟看望亲戚“太和堂”药店东家陈德瑚,并想跟杨禄禅的老师陈长兴学拳,由于陈长兴年事已高,又由陈德瑚介绍到同族陈清萍(1795—1868)处学拳,武禹襄在陈清萍处学拳三十余天,回永年时陈清萍还赠其拳谱。所以说,武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于永年“太和堂”药店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如不是永年“太和堂”药店将陈沟拳带到永年或没有“太和堂”这个摇蓝的呵护,杨、武式太极拳就不可能形成。再者,杨禄禅认“太和堂”东家陈德瑚为义父;“太和堂”少东家陈备三认武汝清为义父,这些亲情也都为日后杨、武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永年“太和堂”药店和“太和堂”药店院内的杨禄禅教拳处、杨禄禅故居、武禹襄故居已成为杨、武太极拳传人追忆前人的好去处和永年旅游资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杨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 杨式太极拳是在
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15个套路。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他回到永年在教拳实践中与当地的习惯相结合,将陈氏原有套路名称根据拳势形态的特点,将套路名称改为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四玉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其中中架为四个套路,提腿架两种练法,共计15个套路。
杨禄禅由陈家沟回永年时,陈长兴赠予其拳谱名曰《陈沟拳练法》,共为三章十九节,杨禄禅在陈氏拳谱的理论基础上,根椐自己教拳与练拳的心得,总结了由学到练直到应用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杨禄禅不但在套路名称及理论上进一步升华,从身法、步法、手法要领上也与陈式套路有较大的区别,比如:陈式太极拳的单鞭是面向正前,杨式太极拳的单鞭确面向左侧。陈式太极拳六封四闭面向正前偏右,而杨式太极拳的如封似闭面朝左侧。在步法方面,陈式太极拳讲究脚落地生根;而杨式太极拳要求前脚为四正,后脚为四隅。当上后脚时,前脚必须先变为四隅脚,迈步为“川”字步。在手法方面,陈式太极拳讲究食指领劲,而杨式太极拳则要求中指领劲。手形上也有区别。陈式太极拳手形为瓦棱形,而杨式太极拳手形则要求为凹形。在要领方面,
陈式太极拳裆部的要领为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裆部则要求吊裆和圆裆等等。
总之,杨式太极拳在杨禄禅时期从理论、套路、身法、步法、手法、要领方面就已完善。后来杨禄禅又应亲戚武汝清之邀进京教拳,这一时期已步入发展时期,可以说,在杨禄禅时期杨式太极拳就已形成并得以发展。
杨式太极拳由杨禄禅之后花开两枝,一支由其次子钰、字班侯(1837—1892)继承,保持并传衍下来的杨禄禅拳架原来的练法,后人称其为杨式老架,也有人称之为班侯拳架。一支是由其季子鉴、字健侯、号镜湖(1839—1917),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需求进一步发展。在由其孙杨澄甫(1883—1936)进行简化定型,后人称这一支为传统套路,亦有人称之为定型套路。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杨班侯这一支太极拳的发展情况。杨班侯随其父先在瑞王府授拳,因其脾气比较暴躁,很难使那些生活在府内的达官贵人所接受,故又由其亲戚武汝清(时任清刑部天司主事,花翎二品衔)介绍到清军旗营任教官,因武功高超,训兵有方,很快就被提升为戴蓝翎武德骑尉衔。杨班侯在京城主要教授的对象是清军旗营的士兵,所以在社会上的传人较少。他在京城较为得意的门生有凌山、全佑、万春。全佑对太极拳发展贡献较大。
全佑(1834—1902),满族人,拜在杨班侯门下,学习了杨式太极拳中架的阴腿阳手架(属于杨式太极拳中架四架之一)和快架。杨式太极拳老架是根据架式的特点分为大、中、小架,根据动作形态的特点,速度快的就叫快架,动作带提腿的就称提腿架。其中杨式太极拳中架为四个套路,全佑学得杨式太极拳中架其中的一个套路,他将中架和所学到的快架相比,中架比快架的姿势较高,便称其谓“大架子”或“慢架子”。快架的姿势较低,便称其谓“小架子”或“快架子”,后经全佑之子吴鉴泉(从汉姓吴,1870—1942),将家父所传的太极拳作了修改和充实,去掉重复、发劲、跳跃的动作,从而自成流派,形成流传至今的“吴式太极慢架子”或称“吴式太极拳”和保留传统套路的“吴式太极拳快架子”或称“吴式太极快拳”。
杨班侯因在北京打了“洋人”,所以清军不敢再留用,杨班侯就回到故乡永年,但仍以授拳为业。其在家乡的得意门生有陈秀峰、张信义,冀老福,李万成。李万成所继承杨式老架系列拳较为全面,同时在传播方面贡献颇大。
李万成(1872—1947),广平府人,该母为杨班侯奶妈,有这层关系,所以素日班侯对李万成也格外关照。李万成从小就跟班侯学拳,一生未婚,练拳不辍,故功底扎实,功夫纯正,他所继承杨式老架系列拳架有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撩挎八卦掌,四玉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散手,一时短打,其中中架为四个套路,提腿架为两个套路,共15个套路。他的得意门生主要有林金声,贾志祥等。
林金声(1913—1988),永年人,家境富裕,兄弟一人,从小习武,受师宠爱,全部继承杨式太极拳老架系列拳架,在继承和传播方面贡献颇大,目前在社会上传播杨式太极拳老架系列拳架的均为他和其师弟贾志祥的得意门生。
贾志祥,生于1917年,永年人,从小跟随李万成练拳,为李万成的关门弟子。继成了杨式太极拳老架系列拳架的全部内容,他摒除门户之见,废除陈规陋俗,将一直秘不外传的杨式太极拳老架系列拳架公开,至今桃李满天下,于2002年12月15日在他85大寿之际,由邯郸市武协、邯郸市社科所、邯郸市杨班侯太极拳研究会、永年县杨班侯太极拳研究会,在杨禄禅故居联合举办了“祝贺贾志祥先生八十五华诞暨邯郸第一届杨班侯系列拳架观摩表演大会”。大会由邯郸市武协副主席庞大明先生主持、邯郸市武协主席马天森先生致开幕词、邯郸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唐品阳先生、邯郸市杨班侯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常蓬林先生、《太极》杂志社总编杨宗杰先生都在开幕式上做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充分肯定了贾志祥先生在继承和传播杨式太极拳老架系列拳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于会的新闻单位有,邯郸电视台、邯郸晚报、永年县电视台、《太极》杂志社。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杨健侯这一支太极拳的发展情况。
杨健侯,性情和善,先随其父在瑞王府授拳,后又通过亲戚武汝清介绍了很多达官贵人跟其学拳,这些人均属于社会明流阶层,对杨健侯与太极拳的宣传是很有影响力的,影响越大,跟杨健侯学拳的人就越多,使杨式太极拳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杨健侯授拳的对象不单纯都是练功夫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王公大臣,他们都是为了健身。为了适应于这一部分人的需求,杨健侯就将杨式太极拳中架中的蹿蹦跳跃,发劲和难度较大的动作删除,将此拳架名称定为108式,亦称一百单八式。108式其含意是72天罡与36地煞之和,在太极拳中是指72手法、36腿法之和。为使学者易学易记,杨健侯又将108式分成六节,也称六路,后来人们也就将其称为老六路。
杨澄甫,杨健侯季子,性情温厚,仿效其父,进一步将杨式太极拳老架修定,使其适应于更广泛的太极拳爱好群体。他所修改定型的太极拳系列拳架有八五式太极拳、37式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散手。其中八五式太极拳就是在108式太极拳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定型的。八是代表八卦,五是代表五行。八五之和为十三,其含意就是太极十三势,人们也习惯称之谓85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老架系列中的中架有四个套路,两个阴手架,两个阳手架。杨澄甫先生所修定的两个八五式太极拳架就是中架中的两个阳手架。两个阳手架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一个阴腿架,一个阳腿架。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实腿架和虚腿架。这两个太极拳架除了腿部阴阳区别之外,其它动作均大同小异。
杨澄甫将原来杨式太极拳老架系列的15个套路简化为5个套路,其中八五式太极拳两个套路和37式太极拳均称太极拳,还有太极长拳、太极散手。他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学习“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 是也”。
杨澄甫在教授八五式太极拳时,大多将阴腿架和阳腿架分别而授。如陈微明、董英杰、赵斌、傅钟文、傅宗元等都为八五式太极拳阴腿架的代表人物;杨振铭、
郑曼青等为八五式太极拳杨腿架的代表人物。其中傅宗元先生是能较全面的掌握杨澄甫先生所定型的系列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956年国家体委研究整理编印的二十四、四十八式“简化太极拳”都是根据杨澄甫先生所定型的八五式太极拳阳腿架创编而成的。1958年国家体委武术科组织编写的《太极拳运动》一书,也就是国家所定型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基本上就是杨澄甫先生所定型的八五式太极拳的阳腿拳架。
总的来说,杨健侯这一支太极拳,通过简化,达到了易学、易练、易记,适应于武术、健身为一体,老少皆宜的发展目标。通过简化,不但使本门派太极拳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它门派太极拳的发展。
杨禄禅之后,杨式太极拳花开两枝,对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都做出了极积的贡献。清著名书法家翁同和观看了杨禄禅与人比试时,高兴地对王公大臣们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随即亲手写了副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赠给杨禄禅。武术诗人湘潭杨季子也曾写诗赞道:“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武坛上还有“陈家拳,杨家传;杨家拳,班侯传”和“禄禅创天下,班侯打天下,健侯、澄甫传天下”之美谈。同时也是对杨式太极拳形成与发展最好的一种总结。
三、武式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 武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大架太极拳的基础和陈式小架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上,经过慢长的研究、揣摩逐渐演化而成。
杨禄禅由陈家沟回到永年在“太和堂”药店后院开设拳场,武禹襄随其兄澄清、汝清和堂弟潍清、沅清、沂清与众人一起跟杨禄禅学了一路陈沟拳和一时短打。
其后,武禹襄二哥武汝清与“太和堂”东家陈德瑚结为干亲后,禹襄又跟“太和堂”药店掌柜王昶研习陈沟拳。禹襄又借到舞阳县探望长兄澄清之际,顺便赴陈家沟看望亲戚陈德瑚。同时要与禄禅师陈长兴学拳,陈长兴年事已高,不再授拳。陈德瑚将武禹襄介绍给同族陈清萍学陈沟拳。清萍从小随族叔陈有本习练陈氏小架拳。禹襄在陈清萍处住了月余,临别时,清萍赠禹襄拳谱名曰《陈沟拳歌》,(笔者在20世纪70年代于永年县老城内所得手抄本。后邀书法家肖优田先生抄录时,将此拳谱名改写为《太极拳歌》特加说明)。此后,禹襄又从其长兄澄处得《太极拳谱》。
武禹襄虽得陈式大架、小架太极拳于一身,但他不墨守成规,他根据自己的心得,结合其兄弟们的练拳体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其兄澄清、弟潍清和他的有关太极拳论,至今仍被太极拳界奉为精典。依据其理论,经过几代的研究,逐渐演化具有独道风格的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不但在理论和套路上有所创新,从身法、步法、要领上与陈式太极拳也有较大的区别。比如,陈式太极拳的单鞭是面向正前,而武式太极拳的单鞭确面向左侧,与杨式太极拳的单鞭大体相近。陈式太极拳的六封四闭是面向正前偏右,而武式太极拳的如封似闭面向左侧,也与杨式太极拳的如封似闭大体接近。在步法方面,陈式太极拳讲究脚落地生根,而武式太极拳确要求跟步。所谓跟步,就是当前脚踏实,后脚向前跟半步,也称活步。迈步为“米”字步,所谓“米”字是指八卦,也就是指八方而言。在手形方面与陈式太极拳相同。在要领方面,
陈式太极拳裆部的要领为翻裆和合裆,而武式太极拳裆部则要求吊裆和裹裆等。
武禹襄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从套路、身法、步法、要领方面都做了研究,但在第一代太极拳只是行成了雏形,直到第三代太极拳传人郝为真时才使武式太极拳得已完善和发展。比如:武禹襄将身法定为《身法八要》,其内容是:“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腾挪、闪战”。到第三代太极拳传人郝为真时,就将身法八要又增加了“松肩、沉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使其形成了太极十三势。武式太极拳不管是在那一代完善和发展的,武式太极拳历代传人一直将武禹襄奉为武式太极拳鼻祖,这个实事是毫无异问的。但可惜的是,由于武禹襄的社会地位所限,平生授徒甚少,得其真传的有李亦畬、李启轩。
李经纶,字亦畬(1832—1892),永年人,其父世馨,字贻斋,咸丰元年辛亥年(1851)贡生,候选训导;同治元年壬戌(1862)举孝兼方正,不仕;性聪敏,工小揩。咸丰癸丑(1853),始从母舅武禹襄学太极拳,身体力行者二、三十年,仿禹襄总结经验体会之法,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已有心得,随时记录,粘贴于墙壁,一再修订,最后整理成文。亦畬之孙槐荫于1935年,在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序》中说:“此谱系先祖晚年所著,中经多次修改,方可完成。每得一势巧妙,一着窍要,即书一纸贴于座右,比试揣摩,不断实验,逾数日觉有不妥应修改,即撕下,另易他条,往复撕贴必至完善而始止,久之遂集成书”。李亦畬的太极拳论文有《太极拳小序》《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启轩论劲》《撒放》《论虚实开合》《撒放密诀》《擎引松放四不能》等,于1881、1882年间将《太极拳谱》和武禹襄所著的拳论,掺入己作,汇集成册,亲笔书写三本,后人称其为“老三本”,一本自存,一本赠其胞弟启轩,一本授其徒弟郝为真。同时他也因受其社会地位的局限,平生授徒甚少,得其真传的弟子只有郝为真。
郝和,字为真(1849—1920),永年人,体貌魁伟,敦厚强毅,幼年好武,拜李亦畬为师学习太极拳。他严守师训,练拳一丝不苟,苦练不辍,深得老师喜爱。后又常与亲戚杨班侯(班侯继配郝氏为郝为真近亲)学习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系列拳架中的小架内含有六十多个开合手,郝为真将杨式小架中的开合手加进武式太极拳架内,又将杨式“松肩、沉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要领与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八要》相结合,使武式太极拳身法要领形成了十三势。人们将这种拳架称做“郝为真氏开合太极拳”,也有人称其为“郝式太极拳”,他传其子郝月如,徒弟有孙禄堂、李保玉、李圣端、李福荫、韩钦贤、张振宗等。
孙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1861—1932),完县人,自幼酷爱武术,深得八卦拳、形意拳真传。常欲与盟弟杨澄甫交流拳技,澄甫以为各守所长足矣。民国初年,郝为真去北京探访亲戚杨健侯。而禄堂学太极拳之念益切,闻为真至,乃迎致于家,自列为弟子,深得太极拳真谛。孙禄堂毕生研究武术,精形意、八卦及太极拳术,将武式太极拳懒扎衣的掤、挤、捋、按四动的顺序改为捋、挤、掤、按。并聚形意、八卦及太极拳三家拳术之精义,融会一体,逐步演化为当今流行的孙式太极拳。
郝文桂、字月如(1877—1935),郝为真次子,得家传,善用短打。幼时从李亦畬读书,常观其演势及打手,益有所悟。月如一生立志于太极拳的研究与发展,于1928年前在永年城内第一完小学校任武术教师,并兼任永年国术馆馆长,执馆任教。1929年,师兄孙禄堂任江苏国术馆副馆长于镇江,荐月如为教习,年余,共事者或嫉之,月如辞职。当时师兄李香远在南京,故于1930年至南京授拳。江苏张士一跟月如习拳。1935年春,张士一言于中央大学校长,得聘月如为兼任教员。月如在授拳期间,不断研究武式太极拳的发展前景。他仿效杨式太极拳成功的发展经验,将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进一步简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理论方面著有《武式太极拳身法要点》《武式太极拳要点》《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舍己从人》等,进一步丰富了武式太极拳的理论。同时他授徒颇多,大多为当时的政府官员及法院法官。为日后武式太极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郝梦修、字少如(1907—1983),郝月如之子,为人忠厚,体魄魁伟,武技高超,颇有其祖父郝为真之遗风。他韶龄时即能领略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24岁在当时名师咸集的南京以授拳为业,成为一代名家。当年沪杭名师林立,他独创上海滩,实属罕见。他一生勤奋,桃李满园,为武式太极拳在国内的确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勤于笔耕,著有《武式太极拳》一书,阐述了他几十年来教拳的心得体会,为武式太极拳的鼎足先声开道,功德无量。
吴文翰,南和县人,中医世家,幼年随武术家李圣端先生习武式太极拳,清孝廉仝酌泉夫子读经史。长期从事政法教育工作。他勤于笔耕,撰写数十篇武式太极拳论文,为宣传发展武式太极拳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他还著有《武派太极拳体用拳书》,全面展示了李圣端从学郝为真太极拳架的原貌。为研究武式太极拳提供了保贵的资料。从武文翰的《武派太极拳体用拳书》和郝少如的《武式太极拳》两书,就可以全面了解武式太极拳与时具进的形成和发展过成。他桃李满天下,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声誉。曾应出席第一、二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究表演会。任第二、三届世界太极修炼大会武式太极拳导师。《武术健身》杂志特邀编辑,《武魂》杂志编委,《中国太极拳》杂志编委,《太极》杂志特约编委,《少林与太极》杂志特邀撰稿作者,河南郑州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美国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以及北美洲武(郝)式太极拳总会名誉会长,1998年第五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授予“特极大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