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流派采风 > 隐者学习笔记(正文)

隐者学习笔记

2016-02-24   陈超太极禅武堂   隐者
核心提示:【太极拳】隐者学习笔记一 (2011.08.16)1、劲走的弧线必须时刻注意。 之前推手时手腕总是觉得发力不对劲,原来是因为我的手肘没...
  


【太极拳】隐者学习笔记一 (2011.08.16)

 1、劲走的弧线必须时刻注意。 

       之前推手时手腕总是觉得发力不对劲,原来是因为我的手肘没有形成一个向外张开的弧线,没有朋劲,或者朋劲在手腕这个位置断了 
   
 2、合劲不能扭曲成夹劲。 

       以前发力,合的时候夹住了。这造成了上身的劲太大太僵,下半身没有沉住;以及手肘在引进落空时应该有的预留空间不够。合劲时应该做到沉肩坠肘而不夹肘,并且要结合转腰及时划开对方的劲,保证手的活动空间。   

【太极拳】隐者学习笔记二 (2011.08.25)

       复习冲刺阶段不想去西操,于是插空在新实验室大楼楼顶练拳,当做学习之余的休息。意外发现那真是个好地方,视野非常好,早上还有一大块阴凉地。

       对老架一路也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师父说过无人做有人,昨天在外练 推手之后终于对此有了一些切身体会。要做到无人做有人,必须体会到自身劲力的连续,大概就是书中所说的“连绵不绝”。然后必须把握好周身关节行走的位置,全身协调一致。且需要体会对方身体会产生的力道变化和位置变化。

       常言引进落空,那该落空到什么位置?落空之后的力如何接着走?这是一个整体,需要一起考虑。例如捋对方到自己右胯边后,需迅速借对方的抽回的力以自己的腰旋转力往左上牵引,这时对方的身体失去重心且恰好处于很好的顶劲爆发的位置。

       手脚一致的重要性。昨天在推手时,对方往左捋我手臂并往下采,我顺势往前挤,上步下沉转腰,裂劲打出,一气呵成。后来师父讲解,不管什么时候,保证手脚一致,顺着对方的力道走弧线,不去抵抗对方的力,迅速丢胯转腰,必定可以解脱。

       挤劲无处不在,发现在老架一路中挤劲无处不在。

       于是腿又开始酸了。。。  

【太极拳】隐者学习太极拳笔记三(2011.11.09)

       感谢陈超师父的指导,指出我的如下毛病:

       1、步伐不匀,重心不明;
       2、刚劲不足,手压得厉害。正确的做法是丢胯不丢手,出手带点脆劲,犹如一下捅破一张白纸。而过程中如何让劲走根节也刚好是我最近正在摸索的问题。师父对劲如何走根节做了一个比喻,如同一杆称,在不同的称心处的感觉就不一样,往往只有一个点最平衡。
       3、缠丝劲太过,走到了没有后劲的位置。正确的做法是缠和捧捋挤按要配合到刚刚好就回收。
       4、左野马分鬃接六封四闭,有一个挤劲。这个挤劲一定要与手翻转的缠丝劲采劲一致,从体形上来说,上步前挤时与左手肘翻起时机差不多。
 
       愿谨记以上几条,反复体会。同时愿与大家分享交流,一起进步。   

【太极拳】隐者学习太极拳笔记四 (2011.11.10)

       今天观赏了一下陈超师父打的新架二路,突然觉得能感觉到些东西了。一是师父脚落地的声音,觉得有一种扎到地底的感觉,跟我们的漂浮完全不同;二是在看到师父打掩手肱拳前面有个向外崩立即回弹的动作。看完后对那个动作很感兴趣,找师父教了一下,觉得这个动作对我而言是将松活弹抖发挥到极致的一个动作,特别好理解,以后一定得多琢磨琢磨。

       又向师父请教了掩手肱拳出拳之前的“搅动”劲,师父非常仔细地讲述了在“搅动”时手臂该有向下压的劲,但有时又需要向上抬的劲,一定不要丢劲。又跟我讲了一个道理,力不要在正直的方向,而应该从侧向。推手以演示,手上的劲从对方力道的侧向不断碾过去,着力点从手掌滑到小臂肘关节大臂又可以滑回来。我又问师父,这中间是不是就是一个缠丝劲所达到的效果。师父解释道也不尽然如此,还有一种,那就是倒换,有时滑到某个位置可以转换掉。对于这点我还领悟不到,但我觉得这可以用后来 LZJ 问的虚实之分来解释,虚实变换也是一种从侧向去发劲。这时,又回想起湖南刘前辈的那句“朋劲就是周身关节都支起来却又不僵”,那这些“搅动”、采劲、 丝、滑动等等又何尝不是无处不在的朋劲呢?  

       后向师父请教之前那个掩手肱拳回弹动作后,师父兴起又演示了一个落地回弹落地出拳的动作,看得我悠然神往,可惜目前只能隐约感觉却不能用身体去感知到。陈师父又谈到身体所有的部位都同时发劲,之后演示了一个基本上步的步伐。只到师父在转身上步做了一个明确的提膝上顶的劲,我才顿时醒悟。原来我之前上步退步,调用了身体其他部位,于是上的那条腿那只脚丢了劲。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腿和脚内部隐含着劲,独立分开完成上步退步动作,劲始终不丢。这让我想到了之前湖南的刘前辈所说的“节节分家节节贯穿,太极化劲就体现在这身体周身部位各司其位分担其力”,也让我回忆起很久以前陈师父在讲推手时的“胯动脚动身却不动”。这一分家果然奥妙无穷。后来我留意之后,发现果然这下半身的劲就分开了。  

       LZJ 师兄在请教二路的一个回身肘击的动作时,师父强调了丢胯往下沉的动作。我尝试体会了一下,这一坐其实就引起了重心或力道的变换。而有了之前的分家的体会,这一动作显得更加协调。  

       另补充昨天的一条,开步时的蹬劲今天加强体会了一下。结合今天的上步腿和脚暗藏的劲,觉得比以前更稳。  

                                                      (本文作者是陈超太极会会员,笔记写于2011年。)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1840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