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流派采风 > 访安徽赵堡和式太极拳名家吴本红先生(正文)

访安徽赵堡和式太极拳名家吴本红先生

2016-01-27   中国太极拳网   章振东
核心提示:气 韵 雄 浑、 傲 骨 临 风-------访安徽赵堡和式太极拳名家吴本红先生吴本红拳照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页上浏览到太极名师吴本红...
  
气 韵 雄 浑、 傲 骨 临 风

                -------访安徽赵堡和式太极拳名家吴本红先生

吴本红拳照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页上浏览到太极名师吴本红先生的相关内容。通过了解,我便萌生出拜访及学习的念头。走进吴老师的拳学世界,我被其朴实的话语及对太极武学的深邃见解所震撼。其睿智的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自信。一举一动气韵雄浑,敏捷干练。其言谈话语中的武学哲学思想令人惊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我试着用浅显的文字来记述这位太极传承人的武学之路。

       吴本红老师于1969年10月出生在安徽芜湖市无为县高沟镇的一个村落,后移居县城,现定居芜湖。自幼喜爱武术,曾跟随民间拳师学习了武术中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其中包括少林连手短打、八步连环拳和梅花拳。当时他对太极、气功等并不十分了解,后因一次偶然际遇,接触到太极拳后,感受到了太极那神奇的魅力,并被其功夫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放弃了原本对书法、音乐等其它的爱好,异常专注地开始了对太极拳的学习。

       92年利用在合肥培训期间,吴老师从学于安徽合肥著名拳师王华胜习九节鞭、昆仑剑、陈氏太极拳。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武者受些皮肉之苦乃常有之事,若无吃苦耐劳、坚强的意志和对习武的悟性,即便师于名门也难以获得真传。

       太极拳拳架舒展柔和,不知不觉让人迷醉于其中。拳法之妙,在于运劲,运劲之要,刚柔相济也,刚而无柔,则无潇洒之姿,柔而无刚,则无雄浑之神。当时吴老师能做到上、下午各三小时地行拳,晚上还抓紧记笔记。吴老师学拳的执着与痴迷,是源于太极本身醉人的魅力所赋予人们的正能量。在合肥学拳最艰难时,是象如厕蹲不下去,蹲下去则起不来。

       94年又从学于国际太极拳大师、全国陈氏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大匠诲人,必以规矩。马虹老师乃全国十三大太极拳名家之一,他对拳架的要求特别高。在马虹老师的严格传授下,其拳架规范工整,拳路劲法明晰,松紧有度,拳姿雅静大方,打下了扎实的太极基础。每当他练拳进入瓶颈时,便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想方设法走出去。习练过程中有许多阻力及困难摆在家境一般的吴老师面前,如工作问题、经济问题、家庭问题,或多或少地牵扯在一起,致拜师访友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然而抱着对中国传统武术之喜爱,吴老师付出了常人难以言喻的艰辛。虽于谈吐中一笑置之,而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所以吴老师常常告诫弟子们要倍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拳缘。

       后来他又独自一人多次去江苏徐州求艺,得到陈氏洪派太极拳名家蒋家骏先生指导。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那时去徐州学拳只能住条件极差且异常简陋的房子,吃的只能是在路边排挡里的盒饭。由于区域差异,那里的菜有些偏辣,食后肠胃时常感到难受。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有一次,仅有的一部手机被小偷偷走。克服这些困难的同时,其太极技艺大有提升。正所谓:“井掏三次水必清,人投三师艺必精。”在蒋师处,较为规范的掌握了洪钧生先生的正、反圈太极缠丝法,及腰裆功的训练方法,这为日后修炼太极拳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工作之余,吴老师利用出差的机会拜访武学大师,即便住在出差的宾馆里他都不忘记朝起暮落地习拳,常引得宾馆服务员及宾客们不时的围观及阵阵喝彩。在师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技击大师和定乾先生时,专心研习和式家传太极拳、械、推手、散手技艺。因其善研技理,广采博览,涉猎心意、形意、武当等诸家拳法并刻苦习练,所以其功架纯正,对太极拳理法有独特见解。吴老师在学艺中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我,可仍旧觉得对博大精深的太极是一种学无止境的追求。于是他便利用一切的空隙时间与机会去参悟太极中所蕴含的拳理及人生智慧。学员们皆知吴老师有喜爱步行的习惯,可即便是走路,吴老师也未停止对太极的探索与深思。并常有所悟,喜形于色。如若对照十年前的自己,早年跟随的徒弟都能感知吴老师在太极之路上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和境界。然而吴老师及其高龄恩师都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在太极面前仍然是小学生,可见我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之博大精深了。

       早年吴老师受恩师嘱托,务必要将和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下去。虽未立下军令状,他却将恩师的话铭记在心。只因生计等多方面缘故,吴老师时常感到力不从心,走职业化授拳传拳的时机尚不成熟。于是早在04年他便利用工作之余早晚在公园里教拳,开始踏上了推广和式太极的漫漫征程。他内心也深知传承太极文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完成,急功近利不得,积极争取并顺其自然地来走这条路方为妥贴。在吴老师的引领下,公园里很多人便开始热衷于修炼太极拳,他们也因此而受益。更有不少患高血压、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的太极拳爱好者因为学习了正确的太极拳架而改善和痊愈的。吴老师热衷于研修太极拳,原本就是冲着太极功夫而去学的,也正是在追求太极功夫的同时才发现了修炼太极拳具有极强的养生功效及价值。当年吴老师根据修炼太极拳的理论和亲身实践,渐窥太极门径,并将其所学所悟草拟成书,先后在《中华武术》、《武林》、《少林与太极》等武术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十余篇,其《劲由“松”中求》、《动态中整劲的求取》、《规范行拳才能防病治病》、《《勿忘勿助显真功》、《太极拳单操手的练法与用法》等文章得到国内外同道的一致好评,来电来信交流源源不断,其中特别令吴老师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美国的工程院院士通过武术杂志社联系上他,二者通过书信往来,吴老师热心细致地分享和解答了有关太极拳的拳理问题及个人感悟。

      在教拳的过程中,吴老师还多次在家中接待外地来访者,有很多慕名而来者都渴望与吴老师交流切磋技艺。记得有一次,从外地赶来的太极拳爱好者带着几个修炼太极拳的同道来到了这鱼米之乡的无为,中午吴老师便安排他们在一餐馆包间小聚。吴老师当时也只是想与之交流下修炼太极拳的体会及感悟。而来者不依不饶地一定要现场在餐厅包间动手切磋,不得已只好应之。交流中推手、散手、擒拿皆令对方折服,包厢中传出阵阵撞击墙壁的震动声。交手中,吴老师自有分寸,手下留情,因来者是客。太极拳技击当中要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我意在先。旁观者感慨吴老师身手如此敏捷,其胜负自见分晓,心知肚明。

      另一次在无为绣溪公园辅导点,一退伍军人、武术散打爱好者,当着众多人之面要和吴老师切磋交流一下,迫于无奈只能应允交流,点到为止。吴老师一一化开对方的拳打脚踢,轻轻把右拳放在对方的左太阳穴处,对方惊魂落魄,甘拜下风。因此机缘,对方拳师还多次邀请吴老师上门技术指导。更有一次,吴老师带着学员在公园教授太极拳架期间,旁观者中来了一位五大三粗全身肌肉发达的壮汉,只见他不屑一顾地对边上的随行说,这不过都是花拳绣腿的把戏而已,无法实战。学员们看不下去,边上众多的围观者都在鼓动呐喊着,希望吴老师和他比试一番。为了给太极功夫正名:“太极非老人拳”,纠正社会对太极拳的错误认识,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太极拳确实是一种武术,而且是集养生与技击并存的传统技艺,吴老师便答应了现场对阵。此时公园人多,面对着俊瘦身材的吴老师即将与眼前的年轻壮汉一比高下之情景,大家心里都捏了把汗。小伙子把外套一脱便露出了身上的青龙纹身,随时准备格斗。吴老师站立不动,让对方将自己摔倒,小伙子力量特别大,可任凭怎么用力就是摔不动。无赖之下便提出与其试试拳脚功夫,小伙子上来就是一阵拳打脚踢,可就是打不到吴老师的身上。说时迟那时快,不经意间吴老师看起来很轻松地化打结合便已翻转控制了对方的臂肘,对方深蹲下地,吴老师用自己的手臂在其臂肘处碾转起来,只听哎吆大叫一声,小伙子胳膊犹如被千斤重压而来,吴老师迅速松开手臂,最终点到为止。围观者一阵欢呼,小伙子也自叹不如,悻悻离去。学员中有一人还悄然告诉师傅,那人脖后有一块很长的刀疤。吴老师说不必顾虑,因为没有伤害到他。类似交流切磋无数,并应邀至深圳、铜陵、巢湖、芜湖等地传授太极拳,直接传授学员数百余人。


     学员们自从跟随吴老师学拳以来,皆充分感受到师傅教拳时的严谨与认真。入冬以来,常寒风刺骨,但只要不下雨,吴老师便会准时出现在露天教拳的公园一角。初学太极架势,一招一式他都耐心细致地反复教导和示范演练。一架势学不过关,则不会续教新架势,可见其教拳异常严格。课下学员练习时间少了,吴老师一眼便能知晓。他常常根据不同学员的体质、悟性及心静的程度来因材施教,也时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教导学员们必须严格认真地对待学拳,力争做到能够坚持下去。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休法自修”。而师徒结对也需要一种机缘。在用传统技法授拳的道路上,一般人练好和式太极的架势便已收到强身健体之功效了。而面对真正的师徒传承来说,拳传有缘人,乃须择人而教。尤为重要的是要把学员的人品放在第一位来加以考察。吴老师对此事慎之又慎,也是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吴老师对其恩师也是极其敬重的,师父每到一处,师兄弟们相互嘱托,务必把师父的衣食住行周到地安顿好。常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能身体力行地去敬重自己的师父,油然地让我们打心眼里为他点赞,这也重新让他的学员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和懂得“尊师重道”的道理和意义。

      很有幸,我欣赏了外界很难看到的一套太极拳术不同风格的演练。吴老师给我展示了太极拳、剑、棍的不同风格的演练形式,其形波浪起伏,轻柔圆活。其意境幽远,劲透绵长,速度轻快灵巧,凌厉无比,让人浮想连翩,融入其境。

       吴老师教拳时将拳术与拳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其中更是渗透着许多做人做事的人生哲理。传统武术,以德为上,真正练的是灵性和静心的功夫,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便可,这也是习武之人所追求的武德境界,一种雄浑气韵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吴老师的教诲也让我们明了,习武不仅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利己功能,更要懂得习武惠人的道理。而今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武学之精髓,他毅然决然地舍去了年薪十几万的本职工作,开始走上了职业化的传统武学的推广之路。面对人生的得与失,能够作出如此抉择,该需何等的胸襟与无私的气魄啊!仅仅因其师父的一句嘱托,要将中华传统武术弘扬和传承下去,他便义无反顾,决心用生命大写无悔的青春并身体力行地兑现那无言的承诺,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

       2015年年初,本着“弘扬太极文化,传承功夫精髓”的指导思想及“养生是根本,技击是灵魂”的宗旨,又针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建议和强烈期盼的心声,吴老师感到繁忙的工作严重影响了太极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于是便毅然走上了职业化的开馆授拳之路,其手下学员的一大半是折服于太极功夫而学太极的。不少人甚至是带艺来学。吴老师也曾多次辅导太极技术骨干,并一手创导成立“芜湖本红太极拳社”。再忙,只要是有利于传统太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吴老师仍然会挤出时间应邀参加各类武术活动。其所表演的拳艺,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门下弟子、学员在各类比赛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可谓是硕果累累。

       在无为本地首次倡议成立了无为县太极拳协会,并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吴老师目前身上挂着多种头衔与要职,比如说他是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太极拳高级拳师、芜湖本红太极拳社社长兼总教练、无为县武术协会副主席、原大巢湖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原大巢湖市太极拳协会技术顾问、国家武术六段、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武术二级裁判员、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和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吴老师为人处事非常地谦逊和低调,不仅给人以非常大的亲和力,而且还具有刚正不阿的傲骨风采。在吴老师的心里,他一直把传统太极文化看得很重,绝不容忍践踏。开馆传拳,他依然沿着自己的思路来。传拳非做生意,因此市场化不能过,因为他担心纯经济化会让传统太极文化的继承走样。铭记恩师嘱托,传拳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一份信仰。只需从我做起并顺其自然,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任随世事变迁,仍旧不改初心。武者佛心,可钦可敬!

       传道之初,吴老师的太极拳馆是设在租住别人的一套没有装潢的高层毛坯房里的。我们看到了吴老师拳馆的简陋与寒酸,正如同传统文化的传承所遇到的尴尬局面相似。民众的健康意识还有待于强化。

       很多人对太极拳还仅仅停留在它是老人拳的错误认识上,不过这一切的困境终究只是暂时的,太极文化传承的春天必将很快来临。我们寄希望于吴老师的本红太极拳馆授拳之路越走越宽,衷心地祝愿太极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附作者简介:

       章振东, 出生于1980年,男,皖无为,本科,中学二级,高中教师,工作单位:皖芜湖市无为县无为开城中学 ; 联系电话:13865204020 ;  电子邮箱303846017@qq.com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1830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