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太极头条 > 武术泰斗于承惠印象(正文)

武术泰斗于承惠印象

2015-07-07   齐修
核心提示: 中国武术泰斗、著名演员于承惠老师于7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76岁。于承惠曾出演过《少林寺》《黄河大侠》等影史经典,将于今年12月...
  

     中国武术泰斗、著名演员于承惠老师于7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76岁。于承惠曾出演过《少林寺》《黄河大侠》等影史经典,将于今年12月24日上映的电影《老炮儿》,将是他在大银幕上的谢幕演出。愿一路仗剑走好,江湖再见!

 

 

于承惠印象

 

      没踏过
      故乡嫩绿的草地
      没吹过
      故乡自由的风
      返回
      祖先生息的东方
      迎着曙光
      我
      纵马驰骋
      纵马驰骋

      他长髯飘飘,双目炯炯。

      他站似渊岳,行如清风。虽年愈不惑,依然身手不凡。

      十几年前他就凭借自己如风如电、似云似水的剑法驰名江湖。

      十几年来他的双手剑法更是炉火纯青,成为武林一绝。

      他,就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黄河大侠”于承惠。

      初次见到于承惠的身手,是在80年代的经典武术片《少林寺》中,那个扮演反一号的王仁则以其阴险毒辣的性格和矫若游龙般的剑法在我的心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承惠也是通过这部影片的播映,在国内外影坛一举成名。
  
      滔滔黄河水,淘尽多少英雄。
  
      雄浑奔腾的黄河成就了《黄河大侠》,《黄河大侠》也成就了于承惠。
  
      这部影片是于承惠的颠峰之作,在性情上,影片中的“黄河大侠”马义一身正气,疾恶如仇,为百姓披肝沥胆,这使于承惠的性格得到了延伸和升华;在武术设计上,“黄河大侠”与其仇敌在冰河上、闹市中、古城内的几场厮杀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于承惠风驰电掣般的剑法,其高超的武功和惊险的打斗使的观众叹为观止。
  
      “黄河大侠”的武功从此让我敬佩和神往,“黄河大侠”于承惠从此更是妇孺皆知。
  
      十几年来,于承惠凌厉多样的剑法在更多的影视作品中得到了表现,他从《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到《少林武王》,从《孙子》、《武松》到《笑傲江湖》,一路剑气纵横,挥洒自如。特别是1993年,于承惠策划、编剧、组织、设计并出演了大型武术影片《东归英雄转》,代表着他从一个单纯的武术演员到一个成熟的电影工作者的转变,也代表着他的生命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进化。
  
      1998年,于承惠因为在影视方面优秀的武术表现获得中国武术协会颁发的“武术明星奖”。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己。
  
      于承惠从武术起步,一路风尘一路歌。从武术表演到武术影视,从武术影视到武术文化。
  
      1990年,于承惠在首届国际中医肾病学术大会上发表演讲,其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重视,被选入大会优秀论文汇编,被《北京体育学院学报》全文刊载。

      于承惠自命“剑痴”,平生爱剑如命。曾历经14年,呕心沥血,创传了武林中久已失传的汉唐时期的“双手剑”。后来“双手剑”被列为武术竞赛中的传统项目。
  
      1995年,于承惠在北京创办了“神农剑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旨在挖掘整理中国武术文化的源头--中国先秦剑文化。
  
      于承惠起步于武术,走进入武术,又从武术中走出来,不断的战胜自身,跳出自身。
  
      武术形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他的生命轨迹。武术为他的灵魂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营养,他在习武之余,反思人生,透视生命。诗以言志,他创作了大量哲学思辩诗歌,记载下自己对生命的领悟。他又把武术的灵动端庄应用到书法中,创造出大量气势磅礴、活泼洒脱的书法作品……
  
      从对武术的理解到对人生的感悟,于承惠的生命境界在自己不断的求索中进化着。他在《剑痴》一文中写道:
  
      我逢人便问:“你知道蒲公英吗?”答曰:“不就是野地里那种一吹就漫天飞的小草吗?”于是我豁然明白:人都有过美妙的梦想,它大过宇宙,大过自我,他漫无边际。梦想越来越多,相比之下,人,却越来越少。
  
      为了解自己原本的无知,我才更需要一种方法,一种力度,一种特别的执着。
  
      一把无形的剑横在我心底,它剖析着我,剖析着社会,也剖析着整个人生。他的指令很简单:求索,但要用人的智慧!如是,我便有了人的人格!
  
      书可读,剑尤可读……
  
      心可读,行为更可读……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1738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