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太极头条 > 太极拳怎样在西方传播(正文)

太极拳怎样在西方传播

2015-01-02   中国科学报   朱效民
核心提示: 太极拳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似乎普遍地是作为一种缓慢、柔和的健身方式而更多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这与国内情形也类似),年轻人参...
  

 

      太极拳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似乎普遍地是作为一种缓慢、柔和的健身方式而更多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这与国内情形也类似),年轻人参加很少。
 
      有鉴于此,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走向国际化的太极拳传播策略需要调整。
 
      首先应该是提供内容方面的多样化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推行我们自己习惯和欣赏的方面,比如在太极拳的健身、表演、技击、比赛等各方向全面开花,同时各个流派百花齐放,因地制宜、多元并进,让习练者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在相互交流中可以主动推荐一些更适合西方不同学习者“口味”的太极拳类别,并在习练方式上作一些相应调整,从而有效改善目前太极拳活动在观念、习练方面存在的单一化、同质化等普遍问题。
 
      其次,从传播推广的角度应分别设计太极拳的大众化路线和精英化路线。可把太极拳的习练过程大致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基本套路、初级推手的学习,这个时候要求动作要准确到位,中正安舒,通过正确的姿势要领引导身体的感觉,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的太极大师王培生先生就十分强调“认真地按照太极拳的要领练拳盘架子,才能练习出太极拳的基础功夫”。
 
      二是身体有了初步感觉后,再不断自我调整,找到身体动作与感觉的最佳结合点(俗称“怎么舒服怎么打”),并逐渐用“意动”来带领“身动”,以意领先,最终达至全凭心意用功夫、“借他千斤力,不费四两功”的境界。由此初学者一般动作可以做得大一点、规范一些,水平高了动作会渐渐变小,也会越来越个性化,按太极圈里的行话说是“每个人练内丹的方式都不同”。真正的太极高手实际上就不需要什么套路了,他会“随心所欲不逾矩”“举手投足皆太极”,他打出来的就不再是具体的“式”而是“势”和“意”了,先前固定的套路对他来说已经是限制和累赘了。
 
      所以,太极派别林立、大师风格各异也正是这种水平越高越有个性的太极文化特征的生动体现,而恰恰这一点又是追求标准化、定量化的西方文化一时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曾说过:“中医和西医在技术上结合比较容易,但要使两种医学哲学取得统一,恐怕是极为困难的。”同样独特的中国太极拳文化,情形也无疑较类似,即在某些外在的、初级的习练、技巧方面,中西方是相对容易沟通和理解的,但在内在的、高层次的理念和思想方面则可能难以交流和把握。
 
      既然能达到“四两拨千斤”之境界的高手是万里挑一,这是否意味着绝大多数太极拳习练者基本上也就定位在盘架子层次了。实际上普通人学太极拳的要求是不会太高的,如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武术节上道家太极拳的几位美国练习者,在谈体会时强调的是通过舒缓的放松运动有助于减轻身体的疼痛和不适感,就个体的效果来说这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把太极拳的传播重点放在更加基础的套路和推手方面,也就是大众化的传播路线,而不是用相对缥缈玄虚的至高境界来吊普通大众的胃口,可能更加适合西方学习者的习惯,从而对太极拳走向世界、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广泛传播也更实际、更有效一些。
 
      在这方面应可以考虑多参考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在西方的推广传播经验,适当引入标准化、定量化的培训手段和习练方法,同时可以分别在健身、表演、技击、比赛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设计推广一些太极拳传统、经典、大众化的标准招式和套路,更好地适应西方公众的文化心理和习惯。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1632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