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太极头条 > 和式太极拳:发展的春天已到来(正文)

和式太极拳:发展的春天已到来

2014-12-18   太极拳杂志   王娟
核心提示:和式太极拳:发展的春天已到来--写在和式太极拳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际2014年12月3日,对和式太极拳代表性传...
  
和式太极拳:发展的春天已到来
 
              --写在和式太极拳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际
 
 

 

      2014年12月3日,对和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和有禄来说,是一个最值得铭刻的日子:​

 

      这一天,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其扩展项目名录中,和式太极拳终于名列其中,和有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这是继2009年由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和式太极拳》出版后,国家对和式太极拳固有价值的再次肯定,也意味着实现了和式太极拳人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

 

​      这一喜讯,为即将过去的2014年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而在和有禄的心里,2014年,也是和式太极拳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

 

​      这一年,第五届和式太极拳交流大赛成功举办;

      ​这一年,和式太极拳走进了校园,焦作市中小学生980余名体育教师接受了培训;​

      这一年,和有禄走出国门,在美国路易斯维尔市为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太极拳爱好者进行了培训;​

      这一年,各地和式太极拳发展如火如荼,对拳师需求量猛增。为此,占地20亩的和文化基地项目开始紧张施工,届时,将成为和式太极拳人才培训基地。​

 

      和式太极拳发展的春天真正到来!​枝繁叶茂,桃李满园。这是几代和式太极人期盼的盛景,也是对祖先的告慰。

 

 

​​      一个半世纪的传承发展​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开启的“和”时代 

 

      和式太极拳始自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和兆元(1810-1890)。距今已160余年。

 

​      和兆元,字育庵,自幼秉承家学,习文学医。15岁时,在其姐夫李棠阶的劝导下,和兆元开始学习武艺。李棠阶是晚清时期的进士,曾经官拜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当时社会动荡,风雨飘摇,清王朝处于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李棠阶教导和兆元习文学武,报效国家。1825年冬天,和兆元拜在邻里陈清平门下习武。道光十六年,和兆元26岁,正是风华正茂时。这一年,他随李棠阶来到北京,在李棠阶的影响下,以易理、理学和中医理论对原习练拳术充实革新形成了走架轻灵圆活,柔顺自然的拳法风格,由于其突出理论指导,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故被称为“带理架”。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完善为独具特色的拳架、拳法理论、文化内涵以及习练方法,且自成体系,世代传承,后人称之为“和式太极拳”。和兆元返回到家乡赵堡镇,传拳授艺,使这套太极拳在赵堡镇广为流传。和兆元还著有《太极拳谱》《太极拳要论》等著作流传于世。

 

      1928年,当时政府大力提倡国术,和兆元长孙和庆喜在当时形势鼓舞下,为弘扬祖传绝技,开始收徒授艺。他有教无类,因人施教,教出了和学信、和学敏、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柴玉柱、郭云等一批技理兼优之门徒。

 

​      至今,已传至七代,当前已遍及全国,传及海外。​

 

      和式太极拳理论主要有和兆元《太极拳要论》、《九要论》、《太极拳体用总歌》(清)等,和敬芝《高手武技论》、《太极拳正宗论五字妙诀》、《撒放秘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比手》、《葛手十六要》、《较手三十六病》(清),和庆喜《耍拳论》、《耍拳解》、《习拳歌》(民国)等。拳术套路有传统七十二式、精要十八式。和式太极拳架有“合、顺、中、平、轻、柔、圆、活”八个方面特点,走架轻灵圆活,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法,达到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硬如钢的技击特色。其理论特色除了理技相合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耍拳”理论。这一理念要求走架时,招势自然圆活,神意活泼,呼吸顺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几十载的艰辛求索​

              --和式太极拳传承人和有禄开启的发展之春 

 

      1963年,和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和有禄出生于温县赵堡镇一个中医世家。其父和士英是有名的中医,也是当地太极拳名师,每天一有空就教孩子们练拳,严谨苛刻,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也会坚持闭门教授。在习练金鸡独立这个式子时,和有禄总是掌握不了要领,反复练了好几百次,腿疼得直掉眼泪,父亲看着招式到位才满意地点头。和氏门中有一种独特的训练方法,叫做“百日功”。即一天练架100遍,练100天,一天不得间断。拳架练习到一定程度后,父亲指导和有禄练“百日功”。开始时还能够坚持,到了50多天时,和有禄真有点坚持不了,但父亲却始终在一旁耐心讲解,带着练习,陪他度过了看似枯燥的习拳生涯。得父真传,和有禄套路、器械皆渐至上乘。

 

​      在父亲身边,和有禄拳理拳法与中医理论皆修,1983年应征入伍后,被分配到一所部队医院,又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加之日常和有禄又关注儒家文化,更加深了他对太极拳理论的理解,对和式太极拳守中用中的奥妙,更有体悟。

 

​      1989年,和有禄到温县粮食局工作。此时,温县习练太极拳之风愈刮愈烈,尤其是随着1992年第一届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的召开,太极拳发源地一时成为人们朝拜的圣地,工作之余的和有禄心里开始为和式太极拳这一拳种的传承发展思虑起来。​

 

      为了谋得和式太极拳在拳界的一席之地,和有禄精研拳术,率队参加比赛,屡屡夺冠,并在各类武术杂志发表文章,使得和式太极拳渐得拳界关注。1998年起,和有禄还到全国各地遍访名师高友,在宝鸡、西安,拜会了祖父和学信、和庆喜之子和学敏、外祖父陈桂林以及郑伯英、郑悟清的传人任志义,柴学文,郑伯英之子郑鸿烈、范士书、刘瑞等人。任志义先生是和学信、郑伯英二人的弟子,已经80多岁,但仍身轻体健,习拳不辍。当他看完了和有禄的拳架后,激动地拉着他手说:“是你爷爷的拳架,和家后继有人了!”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1624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