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太极头条 > 2015段位制推广续写新章(正文)

2015段位制推广续写新章

2014-12-11
核心提示:在2014年全国武术段位制工作会议上,总局武管中心主任、中国武协主席、总局武术研究院院长高小军对2015年段位制推广重点进行了详...
  

    在2014年全国武术段位制工作会议上,总局武管中心主任、中国武协主席、总局武术研究院院长高小军对2015年段位制推广重点进行了详细部署。   


  高质量做好第二年试点工作


  2015年要在6省区、10个武术之乡试点基础上,继续选择试点单位,扩大试点范围。


  同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施行监管和巡视制度,完善对试点工作的管理。力争在“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研究”课题组的配合下,在2015年10月间构建起段位制学校推广模式和评价体系和段位制社会推广模式和评价体系,以及段位制国际推广模式和评价体系。


  完成9种推广教材编写和翻译


  从第一季度起,要有计划地完成《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教师用书》的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出版发行工作,为武术段位制国内六进,国际三进,提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依据。


  继续加大进校园工作力度


  青少年成长的大、中小学校是普及段位制的重点园地。中国武协要尽快向教育部上报武术段位制进学校试点情况,协助总局相关部门制定必要的政策,增强推广力度;协商教育部相关部门联合攻关发文明确学校段位制落实体教结合进课堂。要把武术段位制进学校作为“六进”重点和突破口,加快武术进校园工作,带动段位制全面进入全民健身领域。


  壮大师资骨干队伍


  目前,总局武管中心、中国武协仍然要把加强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考试点专办人员、学校师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大批的国家级指导员和考评员,集中大量有资质的“人才库”,备用于国内外推广工作的需要。各省区市要切实加大学校师资培训,确保进课堂的师资需求。通过加大培训规模,既要壮大骨干队伍,也要不断提升骨干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基本素质。


  加强机构和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各地各级武术管理部门要在两级管理、三级办公、层层设点的框架下,设立起段位制工作的专门机构,在专门机构中设立专人管办的岗位,形成专业化的工作队伍,满足《规划》顺利实施的需要。


  中国武协将以巡视检查的形式,对各地段位制工作进行检查。尤其要审核设在习武者身边的考试点。对于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甚至取消。


  扩大武术段位制全民健身人口数量


  普及推广武术段位制的量化指标,就是规模不断扩大。要从段位制工作机构数量、工作人员和骨干人数、参与段位武术锻炼的人数、进入段位系列的人数等多方面综合指标界定规模的发展。要将《规划》制定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任务,分割到每一年度,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不断拓展武术段位制推广的人口规模。


  继续加强考赛标准化体系建设


  继续办好国考大赛、省考大赛,以及市县武术段位制通段比赛。建立统一武术段位制考赛的标准化体系,从规程、规则、评判标准,到组织机构、场地设置、动作条件等方面形成规范的国家标准。发挥段位考试的激励机制和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推动段位武术的持续发展。


  探索相关产品进入体育服务市场


  研究制订武术段位制相关器材装备标准,形成系列的专业产品。逐步培育起一个以技术传授、技术指导、段位考试为核心,并与段位制教材、器材、服装相配套的段位制服务市场。


  推动段位制国际“三进”


  配合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部署和外交的工作需要,继续加强与各国武协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各国武协和驻外机构推广武术段位制。同时,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在海外孔子学院建立段位制考试点,培训段位指导员和考评员骨干力量,增加段位制的培训基地和群体数量,扩大武术段位制习练人口。要注意发挥定居海外武术传习人员的推广教学作用,建立全球华人武术推广团队,逐步提高段位制国际影响力。


  对现有考试点重新审核命名


  对2012年命名的中国武协段位考试点逐个审核,重新认证命名。对2013年以后挂牌的考试点进行年度考核。制定考试点动态管理实施办法,制定考试点监管制约办法,制定考试点巡视评分标准。把考试点建成各地开展培训、交流、竞赛和考试的基地。(蒋亚明)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1621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